台灣暗蟬鳴聲 「低給」聽過嗎

台灣暗蟬為台灣特有種,翅膀有「閃電」標誌。(記者陳治交攝)

記者陳治交∕台南報導

繼二0一六年打卡守護台灣暗蟬行動,海尾朝皇宮、社大台江分校、小台江、水水長安、台南大學教授張原謀九日發起「台灣暗蟬首鳴」調查,記錄第一次聽到台灣暗蟬鳴叫的地點、時間,了解它們的分布範圍,希望守護台江天籟之聲,保育台灣特有屬物種「聲聲不息」。

台灣暗蟬舊名「北埔蟬」,過去曾一度被認為滅絕,目前族群數量最大的棲地在台南。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台南大學教授張原謀及鐘兆晉、林淑鳳撰文,出版《聽見台江天籟─台灣暗蟬》,為台灣第一本為單種蟬製作的科普書,包括繁殖季、羽化、晨昏合唱、求偶、交尾與產卵等主題。

台灣暗蟬屬於中型蟬,體色主要為淺褐色、黃褐色、橄欖綠或黑色,複眼呈紅色、翅膀有「閃電」標誌,最特殊的行為在於雄蟲一天中只在黎明與黃昏兩個時段鳴叫,鳴聲近似「低給、低給」。

張原謀長期研究台灣暗蟬,利用台灣暗蟬的研究支持台江國家公園的保育藍圖,也與許多中小學、NGO及社區合作,讓學生瞭解台灣暗蟬的生態。

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表示,為進一步了解台灣暗蟬在台江的分布範圍,海尾朝皇宮、社大台江分校、小台江、水水長安、台南大學教授張原謀發起「台灣暗蟬首鳴」調查,希望培育公民科學家,錄下第一次聽到台灣暗蟬鳴叫聲,同時拍下環境照,上傳到iNaturalist台江流域物種大調查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