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汗症惡夢連連 揪早期帕金森氏症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神經內科主任葉守正說,對前期帕金森氏症的治療,除吃藥外也鼓勵患者多運動和攝取抗氧化食物。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9歲婦人常被惡夢嚇醒,發現枕頭套被汗濕,身上卻不流汗,看過很多科別的醫師,仍無法改善。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神經內科主任葉守正表示,這樣的症狀的確很詭異,經多巴胺核子醫學掃瞄,發現他的基底核不對稱,診斷為前期帕金森氏症,也可以說是提早兩年就發現此疾病,相對在治療上有更大機會防止惡化。

這位患者半年來深被頭汗症和惡夢困擾,睡不著、焦慮、口乾舌燥也跟著纏身,看了身心科、婦產科、免疫風濕科也找不出病因,先後給予焦慮症、停經症候群、乾燥症等藥物治療,但仍未能獲得改善,最後才尋求神經內科門診,至此她已神疲行勞,擔心身體出了嚴重問題。

59歲女性患者基底核左右不對稱情形,醫師診斷為前期帕金森氏症。
(記者陳金龍攝)

葉守正表示,當他看到該患者走進診間,表情平淡,連眨眼都顯得不自然,請她做雙手的食指和拇指快速碰觸動作,標準每5秒要15次以上,她才10次;在平舉雙手,右手有非常微小的顫抖。再進一步做多巴胺核子醫學掃瞄,發現其成對的基底核影像不對稱,確診是罹患前期帕金森氏症。

葉守正說,該患者惡夢連連、頭汗症、口乾舌燥等症狀,顯然不是自體免疫問題的休格蘭氏症候群乾燥症,而是神經退化引起的乾燥症,而頭汗症是因身體不出汗的代償現象,汗水集中往頭部才會汗濕枕套,非因惡夢嚇出冷汗,因此,前期帕金森氏症也會表現出乾燥症的症狀,是由於自律神經退化,要詳細鑑別診斷才不會發生誤診,讓病患吃了免疫藥劑,反而對身體不好。而由於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腦幹也會產生病變,而腦幹與睡眠遙控有關,是頻繁惡夢的原因。

葉守正指出,該病人的帕金森氏症被提前診斷出來,可以更早做防止進一步惡化的治療,如果未能在前期發現,約2年後就會出現休息時手抖、走路變慢甚至有駝背情形。對前期帕金森氏症的治療,除吃藥外也鼓勵患者多運動和攝取抗氧化食物,如綠花椰菜、菠菜等深綠色蔬菜,富含β胡蘿蔔素的海苔、海帶、小番茄、胡蘿蔔等。

值得一提的是,有國外研究報告指出,常做惡夢時會喊叫或伴隨肢體動作的人,在10-12年後,約有近90%比率會出現帕金森氏症,因此,帕金森氏症能越早診斷出來是醫療上重大挑戰。葉守正表示,在他的門診中,1年約診斷出50多名前期帕金森氏症患者,男女比率差不多,年齡都在50-60歲之間,最常出現的症狀是口乾舌燥、眼乾、睡不著、焦慮、便秘、嗅覺失調、頭汗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