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竹北高中一年十三班
◎林如意
前幾日,我為了剪髮一事與媽媽冷戰。每年寒暑假是我和我的秀髮分別之時,媽媽希望剪短才清爽,讀書才不致分心,但我無法理解她這種過時想法,一場家庭戰爭因此開打。
儒家文化的確教育民眾「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可如今開明時代不該提倡自主權?我也想長髮翩翩、隨風飛揚啊!沒想到吵完架回家,媽媽絲毫無消氣徵兆,此時我內心是害怕的。過往因為剪髮爭執通常她先讓步,但這次不同,當我試著釋出善意,她語氣冰冷到令我不寒而慄,要我各過各的,把她當空氣就好。我曉得媽媽對我而言是避風港,若失去她,這艘小船將頓失所依。
一直以來都視媽媽給予的溫暖為理所當然,在外闖蕩受傷便急於躲進媽媽豐厚的羽翼裡,她溫言軟語的撫慰總令人安心、平靜恬然。我能自由自在飛翔,亦是明白在後方有媽媽為我撐起一方天地,供我累了補充能量,繼續在天際繪出一片又一片歡笑。我堅信媽媽始終會在身後推著我往前,但她那席話讓這分篤定有絲不確定。
這次事件提醒我,沒有人能陪著自己一輩子,總有一天名為「媽媽」的避風港將消逝,待那時沒有家的我該去何處療傷?到何處呼喚再也不會回答的人呢?有媽媽守護無疑最幸福,在她圈住的臂彎內,我可以無憂無慮地笑著,一旦掙脫,也許我一生都得為「子欲養,而親不待」追悔莫及。
雖然我保住了我的頭髮,但母女關係因此僵化並非我所樂見,我應更珍惜媽媽對我嘮叨關懷的時日,找到彼此溝通平衡點,溫和提出自我想法卻不摧毀關係,如此才算良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