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全興
我們是不是花了太多時間在計較「國英數自社」,以及學生在這些科目的評量分數,往往忽略了人生至為重要的必修課題:遇到環境改變時,我可以怎麼做?我可以找誰聊一聊?我心情沮喪或焦慮擔憂時,我可以找誰幫忙?在居家學習時,我的心情溫度計有改變嗎?家人和老師可以幫我嗎?
這些人生的必修課,特別對成長的兒少來說:學校不教、課本沒談、考試不考,但師長和大人若未予以重視,將引不起兒少長期的動機,對於居家學習的產生的障礙和困擾,將日益嚴重。
先處理情緒再進行學習 解決疫情下的身心適應
情緒是認知對情境的解釋,由相關的實驗發現,大腦的結構會因情緒而改變;因此要改變疫情下的身心適應,需要先從情緒著手,改變心情,最後就能穩定的學習,甚至藉由善用數位科技的正面意義,產生更為正向的學習動機。
其實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天生的樂觀主義著,建議老師和家長們在居家學習的期間,要有部分的時間讓孩子在家中玩,讓孩子發呆,學生有一些自由自主的時間,這時學生會感受到他才是時間的主人。
另一方面,我們鼓勵學生在家中遊戲,一個人也好,家人一起也好,師生多人線上遊戲也可以,有教育性的遊戲或自編自演的遊戲都是相當具有吸引力,也可以採取擬境擬人方式,運用家中環保素材,做彈珠台、做撲克牌…當這些作品完成絕對讓學生倍感驕傲。另一方面,透過專題或主題式課程規劃安排,採分組合作進行,孩子也會感到線上學習的樂趣。
從壓力生理學發現,在壓力環境下成長,學生較難專心、坐不住、不容易擺脫失望焦慮情緒,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表現。所以在每一次或每一堂課開始之前,師長們可以帶著孩子們先閱讀一些有益身心的小短文或小影片,並領悟其中的道理,也可以以周遭正面的新聞事件和學生分享對話,也可以藉由古聖先賢的故事,領略他人的智慧,也可以讓每一位學生談一談他們內心的感受,也可以讓同學分組彼此聊一聊天,或者也可以先來個小遊戲,轉換一下孩子的心情。
當然,還有更多的「可以」和「可行」。期待,每一位孩子爽朗的笑聲,以及稚嫩可愛的表情,再次充滿著課堂,也縈繞在所有孩子的家中。
(作者為台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