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六月十四日就是端午節,粽子知多少?粽子古稱角黍,內餡是五穀雜糧,以就地取材的植物包裹,後來才慢慢演變成目前的粽子。
熱愛文史的前成大醫院毒物科醫師許順傑表示,糯米包粽,糯米含較多的支鏈澱粉,水煮後這些支鏈會糊化而互相沾黏在一起,故傳統觀念中,腸胃不好的人禁食糯米製品,但站在醫學的觀點,這些支鏈反而容易被腸道的糯米酶水解成葡萄糖,故衛教時都要求糖尿病患者少食糯米製品。

糯米另一特色是不易被細菌分解腐敗掉,所以在無冰箱冷藏的年代,糯米製品是種保存食物最好的方式,也是容易攜帶及分享的東西,過年時的年糕,放了幾個月還能吃,也成為祭祀中最好的選擇。
許順傑表示,中國人喜歡方圓的觀念,但粽子的造型卻是一個異類,四個角的錐狀造型,這個結構不穩定又不容易製作,所以應該其歷史深層的文化內涵。有一說是傳統的祭禮用牛,但牛太珍貴,於是有人想到用長得像四個牛角的角黍來取代,內餡是五穀,就地取材的粽材,北方用筊白筍葉,江南用荷葉,閩南用麻竹葉,台灣原住民用月桃葉,東南亞用芭蕉葉等。
另外台灣的粽子又分南部生米水煮粽跟北部熟米蒸煮粽。至於傳統粽葉來自麻竹,它不是台灣原生種,應該是清朝時移民台灣的漢人從閩南帶入,大型的葉子被拿來包米糕、粽子、蝦捲等民俗小吃。
菜粽應該是最有原創的台南小吃,它是台南人的早餐,菜粽配上一杯麥仔茶,多少外地遊子魂牽夢繫的美食,是那個窮到吃不起傳統肉粽的時代,以野外常見的月桃葉包起便宜的糯米加花生,沒想到這樣的組合卻意外的美味,淡淡花生香的月桃葉可以健胃整腸,近年來已從平民小吃升級成貴族點心,幾乎和肉粽同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