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探索 〉疫苗外交 重建國際政經新秩序

G7峰會宣布將捐出合計十億劑疫苗,希望明年底前可以控制疫情。(路透)

宋鎮照

新冠病毒肺炎肆虐全球,疫苗在國際卻嚴重分配不均,成了世界不安定因素。世衛組織秘書長譚德塞表示,疫苗在富國、窮國間分配不均,無助於終止疫情蔓延。美國總統拜登也說「只要新冠肺炎大流行持續肆虐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美國就無法擺脫疫情的威脅。」

十四億人口的中國大陸,最早對外輸出疫苗,目前為止,除了大陸接種疫苗人數估計達七億人外,已有近三億劑以出售或捐贈的方式送到世界各國。大陸積極向國際輸出疫苗,與美國以穩定自己國內疫情優先的政策,形成強烈對比。此外,國際間大量疫苗仍集中在少數國家手中,更被詬病。

大陸輸出疫苗 符合回饋行為

美國對中國大陸的「疫苗外交」評價一直是負面的,批評其疫苗品質不好,藉疫苗提升影響力,特別是對貧窮國家趁人之危云云。但國際間本來就很現實,大陸疫苗或捐、或賣方式輸出,確實已經讓很多國家受益,也符合國際間的回饋行為。

現在,美國國內疫情趨於穩定,拜登也開始展開疫苗外交。六月初先宣布要捐出八千萬劑疫苗,在七大工業國(G7)峰會前又加碼宣布捐贈五億劑,預計援助約一百個國家。預計今年八月至十二月送出兩億劑,另三億劑訂明年上半年出貨。十一日至十三日在英國召開的G7峰會,與會成員國宣布將捐出合計十億劑疫苗,希望在明年底前可以大致控制疫情。

拜登與美國前總統川普在外交策略上有差異,但兩人最大的交集是抗中、防中、反中。「川規拜隨」的是壓制中國大陸的發展,讓美國發展更快速,擴大美中霸權戰的距離;「川規拜不隨」的部分,川普走去全球化的單邊主義、自私自利的「美國優先」,結果是失去盟邦信任,對美國造成極大傷害;拜登則以大國之姿宣示「美國回來了」,並與價值觀相近的盟邦建立「民主價值聯盟」,實質上「抗中」意味非常明顯。

拜登(左)將會見俄羅斯總統蒲亭(右),希望降低中俄合作關係、制衡中國大陸。圖為兩人於二0一一年會面。(路透,資料照)

疫苗代表影響力 已重於反恐

換言之,拜登採取多邊戰略,拉攏傳統友邦,達到對中國大陸圍堵的目的,至少要在產業供應鏈上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賴並打壓其發展。也因為如此,台灣被喻為「護國神山」、居世界最重要產能的台積電等半導體產業,獲得美國重視,台灣在美國圍中的政策下也變得更為重要。

疫情下的國際政治,現在有兩個新發展。一個是藉疫苗進行政治、經濟與新秩序的重建;另一個是國際間出現「反中聯盟」的趨勢。首先,掌握疫苗的國家就能提高影響力。美國透過疫苗捐贈重建國際領導地位,也興起新一波的國際區域主義體制。九一一事件以來,「反恐」一直是霸權的制高點;但現在,疫苗比「反恐」更重要。疫苗成了強國、霸權處理國際關係的公共財,當然,接受疫苗援助者,自然是拿人手短了。

例如,美國宣布要捐贈台灣七十五萬劑,在政策上就有一石三鳥的好處。其一,一趟軍用運輸機載送三位參議員來台宣布疫苗捐贈消息,向中國大陸示意,持續推進台美關係,又可讓台灣欠美國一次人情;其二,可適時紓緩島內醞釀中的反美情緒;其三,協助台灣控制疫情擴散傷及半導體國際供應鏈,避免殃及美國。

美國宣布捐贈台灣疫苗有一石三鳥的好處。圖為日前美國三位聯邦參議員來台宣布捐贈台灣疫苗。(中央社)

贈台疫苗 美國一石三鳥之計

現在,G7峰會是拜登贏回美國國際形象與展現霸權高度影響力的好機會。行前,拜登公布要援外五億劑疫苗,G7將疫情與疫苗列為討論主題,還共同簽署《卡比斯灣宣言》要防止疫情全球蔓延,疫苗的國際政治已意在言外。

其次,歐洲國家對中國大陸一黨獨大、威權、不民主的負面印象根深柢固,加上戰狼外交,一帶一路的債務負擔,以及新疆、香港人權問題等,對中國大陸的防備心正在提升。拜登此行意在拉攏G7成員國與歐盟,甚至加上受邀與會的韓國、印度、澳洲、南非,擴大形成抗中大聯盟。

中國大陸已意識到國際間「反中聯盟」形成的趨勢,明白在外交上愈是強硬,就愈會給拜登反中的機會。大陸除了通過《反制裁法》反制強權政治介入內政外,習近平日前就提出要在國際廣交朋友,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形象。在中共外交政策指導上,竟出現「可愛」的柔性語彙,實屬少見。

其實,大陸未來這一年必然是「安內重於攘外」。因為,中共明年要召開二十大,權力核心即將換屆,從大局著眼、通盤考量,內部要營造對習的高支持度、鞏固政權,不出亂子,對香港、新疆、台灣也加強控管、威嚇,外部則需減少紛擾,至少不去刺激或加大國際對中國大陸的不滿。

拜登就任半年 先穩圍中戰略

拜登現在採取軟、硬兩手策略,一方面在現實主義下,繼續和中國大陸做生意,推進美中貿易談判;另一方面強調自由主義,聯手G7等國圍堵中國大陸。拜登參加G7峰會,會前先與英國首相強生、英女王伊麗莎白見面,凸顯美英特殊關係;十一至十三日出席G7峰會,十四日到比利時布魯塞爾,訪歐盟、參加北約峰會,十六日轉往瑞士日內瓦,會晤俄羅斯總統蒲亭。

具體而言,拜登上台後的前半年,先以內政為重,同步藉由美日印澳四方會談、與日、韓進行二加二會談,接續舉辦美日與美韓峰會,凸顯台海安全的重要性,加上軍事外交、疫苗外交、產業供應鏈等,先穩定東亞、印太戰略圍中這一塊。

接著,拜登參加G7實體峰會,展現美、歐的疫情已大致可控,改善美歐之間政治經貿關係、形成反中聯盟,一併強化美國與北約的軍事合作,藉以加大對俄羅斯談判的話語權,緩和美俄在網路攻擊、烏克蘭議題的緊張氣氛,但最終還是希望降低中俄合作關係、制衡中國大陸。

七十八歲的拜登,行程緊密,有備而來,拉歐抗俄、防禦中國大陸的全球戰略布局,正帶領美國迎向穩定霸權地位、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黎明。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宋鎮照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即時

蚵農損失慘重 黃麗招代請命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南蚵品質佳,...

陳秋萍爭Ubike第三人責任險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南Ubike...

作賊心虛沒開大燈 勇警追毒蟲繩之以法

記者黃秋儒/台北報導 台北市警察局中正第二分...

婦陷投資詐騙損10公斤黃金 淡水警智破狡猾詐團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新北市三芝一名黃姓獨居...

近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