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33歲陳姓女子長年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全身皮膚粗糙,布滿大小搔癢顆粒與斑塊,評估屬於重度皮膚炎,接受免疫抑制劑及窄波紫外線治療雖得到緩解,但仍處於中重度,使用生物製劑進行治療1個月後改善。
奇美醫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鄭百珊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或稱異位性濕疹,屬於慢性發炎性皮膚病,台灣盛行率介於4.7~6.7%,且過去數十年來顯著增加中。
她說,異位性皮膚炎常造成病人失眠和自信心受創,工作、就學或課業易容易受到影響,對社會和經濟易產生重大影響,是因皮膚疾病造成疾病負擔的首位。
過去認為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疾病,實際上可在任何年齡發病。急性、濕疹樣病灶常見於兒童,成人則以表皮增生、慢性病灶表現為主。根據研究統計,約1/4的異位性皮膚炎病人在成年後才出現病灶,有些在兒童期發作的病人會隨年紀增長有所改善。
鄭百珊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傳統治療的極限近年陸續被新興的生物製劑與標靶藥物所打破,其中生物製劑為抑制IL-4/IL-13訊息傳導的IL-4R單株抗體,需皮下注射,安全性高,通常於治療4~6週就產生反應,許多病人在2週內癢感就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