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果初夏盛產 酸甜好滋味

酸漿外型似燈籠,成熟後轉為黃褐色為果實成熟主要判斷指標。(台南區農改場提供)

記者黃文記∕新化報導

俗稱「燈籠果」或「黃金莓」的酸漿,在初夏盛產,目前正是品嘗的好時機。台南區農業改良場鼓勵消費者多多選購,並提醒選購時應挑選果實顏色金黃,外型飽滿勻稱,外層萼片乾燥、無發霉尤佳。台南農改場指出,酸漿除了營養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且熱量低,是夏日不可錯過的酸甜好滋味。

台南區農改場場長楊宏瑛表示,酸漿為茄科酸漿屬草本植物,廣泛分布在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果實包在花萼內,外型像個燈籠,因此俗名為「燈籠果」。其中,祕魯酸漿果實金黃色,又稱為「黃金莓」,是目前消費市場主流。酸漿的用途與番茄相似,可以直接食用或者製成沙拉、甜點、果醬、果凍、調味品。

台灣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從南美洲引進酸漿的栽培,於中部山區種植,因為消費者認知不高,且採收稍費工,故未被大量推廣。近年來農民自日本引入優良品種,在嘉義布袋地區種植,該品種果實顆粒大,每顆重量在十四到十七公克間,糖度高達十四,風味佳,推出後頗受好評,成為地方特色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