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竹溪垃圾問題 大同學童動腦

大同國小學童創意設計的水中打掃蛙。(大同國小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東區大同國小參與教育部中小學數位學習深耕計畫,今年以社區「竹溪」為主題,進行跨域PBL問題導向線上教學,小朋友創意發想設計「章魚垃圾輪」、「水中打掃蛙」等垃圾清除器,希望未來構想成真,協助解決竹溪的垃圾問題。

校長李素珍說,竹溪為都市型溪流,但人為垃圾仍不時破壞生態,學生要思考如何設計不干擾生態的垃圾清除器,以解決竹溪河道堆積的人為垃圾、自然垃圾及過度生長的水生植物。這課程成果可以為守護河川盡一份心力,培養學生成為具備在地關懷、公民意識的終身學習者。

大同國小學童創意設計的垃圾章魚輪。(大同國小提供)

大同學童創意發想,設計出包含泡泡垃圾輪、泡泡清潔隊、水面吸塵器、章魚垃圾輪、垃圾魚、掃地吳郭魚、水中打掃蛙、氣泡垃圾桶、垃圾終結者、溪流輪子清潔器等十項清除垃圾的想法及設計草圖。

設計水中打掃蛙的張苡安說,打掃蛙可透過太陽能提供電力,將AI鏡頭放在打掃蛙的眼睛,當發現蒐集水面垃圾集中後,便開啟清理垃圾模式。 李研築則設計垃圾章魚輪,透過遙控的方式在水面移動,使用抽水的幫浦把水打進機器裡,製造水位差來集中垃圾,當垃圾滿了,還可以發訊息通知來收垃圾。

後續課程,孩子將開始進行河道垃圾清除實驗及雛型實作,利用學校生態池模擬河面垃圾漂浮與堆積,實驗如何清除垃圾及測試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