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一名男子在國內外分別混打「AZ、輝瑞BNT、莫德納」三種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疫苗也是藥,要對症也有劑量限定,絕不是打愈多愈好,呼籲民眾不要拿自己的身體開玩笑;感染科醫師也提醒,該打法欠缺文獻佐證,風險未知。
據了解,該名居住在北部的男子,於4月21日自費接種第1劑AZ疫苗後,預約第2劑因疫苗到貨不足被取消,之後便趁著6月赴美時,於6月11日施打BNT疫苗,更協助預約第2劑BNT。但該名男子在返台收到接種通知,再於7月2日注射莫德納疫苗,進而可能成為台灣混打3種疫苗首例。
對此,陳時中表示,疫苗也是藥,要對症也有劑量限定,絕不是打愈多愈好,一般來說,在國內打疫苗,接種站都要插健保卡才能打疫苗,所以健保都有勾稽紀錄,但國外要有紀錄很難。
對於國外打疫苗,目前健保還沒有辦法顧及,因此考慮要建立一套方式,甚至發展疫苗接種證明或是數位接種護照等。
陳時中表示,目前國際對於接種疫苗的證明,逐漸走向雙邊的認定方式,指揮中心後續也會跟相關國家談雙邊認定,讓疫苗資料更完整,在此之前,則希望民眾據實以告,不要拿自己的身體開玩笑。
而台大兒童醫院副院長、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認為,該男子每一劑COVID-19疫苗都隔一個月左右施打,每一針都是獨立事件,若當下沒有出現明顯副作用,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黃立民說,雖然免疫系統多刺激一次,抗體及T細胞都會更強,但該打法欠缺文獻佐證,健康風險未知,不鼓勵民眾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