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三倍券效益恐遭膨風,五倍券膨更大?

若干調查顯示大多數民眾把三倍券用於日常生活消費,因此產生替代效果。(中央社,資料照)

蔡政府為刺激受到疫情衝擊的經濟,繼去年的振興三倍券之後,又規劃匡列一千一百億元預算,最快於今年九月加碼發行五倍券。經濟受疫情衝擊,政府想方設法刺激消費、拉抬經濟,完全合情合理;問題在於,三倍券的效益不僅被外界批為膨風、灌水,連監察院審計部也直指效益評估並不嚴謹,在這個備受質疑的基礎上推出的五倍券,如何評估可得到更大的效益?

回顧去年蔡政府發行三倍券的過程,規劃階段就被質疑效益有限。事實上,二00八年全球金融海嘯時馬政府推出消費券,在野的民進黨就站在反對的立場,指出「實際要達到擴大內需及刺激消費效果,還是以發放現金方式最好」;但是民進黨執政後顯然是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力陳三倍券的效益會大於消費券,且無視許多經濟學者的見解,執意推出三倍券。

再看看蔡政府對於三倍券所能產生效益的說法。三倍券推出後,經濟部長王美花於去年十月二十九日指出,三倍券粗估帶動一千七百億元商機;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行政院綜合業務處指出,三倍券等五項相關振興措施共帶動一千一百五十五億元消費;今年一月十一日蔡總統表示,三倍券加上其他振興券,推估加乘的經濟效益達一千七百九十億元。至於這些數字是怎麼來的,外界並沒有看到具體的推估或計算方法;而且也不知道為何同樣的振興措施,蔡總統所說的效益會比行政院的說法多出六百三十五億元。

但是,審計部在報告中針對經濟部推估三倍券創造一千三百五十二億元消費效益的說法,直指「評估尚欠嚴謹」,原因是「僅以選擇數位券並滿額(三千元)消費回饋一百六十六萬餘人之平均消費金額五千八百元,假定為全部領取者之每人消費金額」。須知,選擇領數位券占全體領用的比例僅為百分之七點一六,且領用數位券者的消費能力與習慣也不同於領實體券者,以此推估全體效益,當然會被審為「尚欠嚴謹」;用大白話來說,效益都只是「你自己說說而已」!

再探討何以三倍券的效益屢遭質疑的問題,舉其大者為三倍券產生的「替代效果」」難以估算,中經院估計百分之五十到九十,台經院估計百分之五十到七十,這兩種估計方式產生的經濟效益從三百三十九億元到一千零一十五億元,落差確實很大;而且在最低估的「替代效果」下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也遠低於經濟部的推估。

再以調查和觀察來看,去年推出三倍券前後的幾項調查,有的顯示百分之八十二會花費在日常民生消費,有的顯示百分之四十二點四規劃買日常雜貨;賣場的經驗是,大部分用來購買各種民生用品,從衛生紙、白米到冷藏冷凍食品、油、小家電;換言之,這些用途大多是「替代效果」,也就是把三倍券用於本來就會購買的商品上;也有學者調查後發現,大多數人花在日常消費用品,原因在於領到三倍券後產生「損失規避」心態,所以不太會花在非必需品上。

由此來看,三倍券的「替代效果」應不低於百分之五十,拉抬經濟的效果也應低於經濟部的推估,膨風之說可謂其來有自。問題是,三倍券尚且如此,五倍券又有什麼理由會更好?

順帶一提,有四萬八千名弱勢民眾因為沒有領到一千元補助款,因此無法取得三倍券,蔡政府趕緊想辦法補救給這些弱勢民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