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奇逢
貝聿銘設計的香山飯店1982年落成,那年春天,我負笈美國。90年代末,我被一家美國機構派回中國工作,夏初的一天,同樣在北京工作的美國朋友Emily給我打電話,問我是否有興趣週末到香山一遊?她還帶來一個德國朋友,也在北京工作,我們三人沿著山路爬到鬼見愁,飽覽香山全景,然後再徒步下山,上下兩個多小時,她倆雖然年輕,正值花樣年華,也覺得有些累了,問我哪裡可以休息一下,喝點什麼?我想起聞名已久的香山飯店,便與她們一起前往。
望見香山飯店的第一眼,我們就被震懾住了。一座三四層灰白色的建築寧謐地依偎在層巒疊翠中,她像是一個內秀的姑娘,很耐看,越看越好看,越看越喜歡,有一種自家人的親切感。
我們走進飯店,內庭開闊高挑,大廳頂部採用玻璃屋頂,玻璃間的柵格營造出典型的貝氏光影效果。地上鋪著冰裂紋大地毯,它模仿明代瓷器表面花紋,清淡典雅,地毯上放著中式的圓桌和椅子,大廳內明媚而舒適。在香山飯店的設計中,貝聿銘大量重複使用兩種幾何圖形:正方形與圓形,使她兼具現代性與普世性。
這兩個姑娘從一開始就沉浸在美的陶醉中,待我們在咖啡廳落地窗旁坐定,我問:你們看過很多中國建築,也遊覽過江南園林,為什麼這麼喜歡香山飯店?
她們說,在這裡既感到中國元素的巧妙運用,又看到西方建築原則的成功,新奇又不陌生,這是她們以前未有過的感受。
後花園的設計是整個飯店的精華,一座典型的中國園林,圍繞著「流花池」,彎曲的小徑上鋪著鵝卵石,周圍佈置的假山及飯店白色的建築,倒映在水池中。
它有一面是向香山敞開的,於是有遠山近水,開闊遼遠的感覺。
在後花園中,這兩個姑娘已經興奮得不可自持,她們提出要進入飯店的房間看看。那時,中國涉外服務部門自願對外國人提供一些特權,服務員帶我們看了四種不同的房型,每一種房型從窗外看出去的景色都不相同,走廊的一側是一個連著一個的花窗。貝先生說,「在西方,窗戶就是窗戶,但對中國人來說,窗戶是鏡框,給人一種神秘的吸引感,讓人總是情不自禁想看看窗外到底是什麼。」
離開飯店時,我們三人都說一定要再回來,找一段空閒的時間來住上幾天,但那時我們都很忙,不久她倆先後奉調回國,終究未能如願以償,而我則前後來住過七八次,每次都樂而忘返。
大多數人看到的是貝先生在建築學上的成功,他的作品攝人魂魄之美。實際上。貝先生在中西文化融合方面的成功能給我們更多的啟示。70年代,貝先生就不斷呼籲不要在紫禁城附近建高層建築,他的主張終獲政府的同意。他在對現代性的學習理解,對民族性與普世性和諧合一的努力,都會給還在這些問題上徘徊不前的人們一些思考與啟發。貝先生對中國的貢獻值得我們永遠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