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南中醫師公會專欄〉中藥、按壓穴位 可控制血壓

頭部3穴位。
肢體降壓3穴位。

根據國健署2018年的統計資料,18歲以上的國人高血壓盛行率約為25%,但其中約有三分之一民眾不知道自己罹患高血壓。大多數高血壓患者初期無明顯症狀,與高血壓相伴多年才會出現不適,最常聽到的就是覺得後頸緊繃痠痛、頭痛、眩暈,嚴重者引起惡心嘔吐、抽搐昏迷等現象。再者,高血壓所產生的強大血流量,血管因承受過大壓力而破裂,或管壁組織剝落並堵塞血管,這些情況可能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造成不同類型的高血壓併發症,例如心肌梗塞、腦血管中風、腎功能衰退、視網膜病變甚至失明。

一般而言,高血壓指的是靜止狀態量測血壓時,當收縮壓超過140mmHg,舒張壓超過90mmHg,就達到高血壓標準。而美國心臟協會於2017年11月在高血壓治療指引中,將高血壓的標準值從140/90下修為超過130/80,就是因為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十年風險值大於10%,因此須提前控制減少疾病風險危害。中醫師的處置除了降低血壓及控制血壓,同時改善因為血壓問題所帶來的不適症狀,更關心患者整體健康,降低未來產生併發症的機率。

中醫並無高血壓病名,其相關的症狀見於歷代典籍「眩暈」、「頭痛」、「腦鳴」、「項強」、「肝陽」或「肝風」等範圍中。《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風木旺,乃金衰不能制木,木復生火,風火皆屬陽,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中醫理論看高血壓,本為肝腎陰陽失調,標為風、火、痰、瘀。臨床上分為肝陽上亢、陰虛陽亢、肝腎陰虛、陰陽兩虛及痰濁中阻等證型,而分別以平肝潛陽、滋陰潛陽、滋養肝腎、陰陽雙補及清熱化痰等法治之;或兼血瘀者,則酌加活血化瘀之品。

血壓高的民眾通常有氣血運行不順暢的狀況,造成氣血不正常積聚在上部,引起血壓上升。因此,利用按摩頭部、耳朵、腳底或肢體穴位,都有助於引導氣血往下半身運行,藉此緩解高血壓的不適症狀。

頭部穴位(如圖一),用雙手指腹全頭按摩,然後加強按壓穴位點,促進頭部 血循,緩解頭脹頭痛。包括百會穴、風池穴、降壓溝(耳背溝),可直接用指尖按壓,由上往下按壓。肢體穴位(如圖二),每次3到5分鐘,用指腹指尖輕壓點按穴位,包括落零五、陽陵泉穴、太衝穴等。

(作者∕崇學馬光中醫診所醫師黃千瑞)

即時

〈社論〉解凍兩岸關係,賴清德應管好黨內戰狼

即將就任總統的賴清德日前公布其國安官員名單...

學者旅行業盼觀光立國勿鎖國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前觀光局長、台...

違規騎士因「這件事」 遭土城警帶回送辦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新北市警察局土城分局金...

闖紅燈遭三重警逮 一查竟是被通緝的詐團取簿手 鷹眼...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一...

近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