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水下基礎國產化 興達海基奠里程碑

興達海基攜手國內供應鏈,奠立離岸風電水下基礎國產化里程碑。二座管架式水下基礎,左邊已完成產製,右邊進入大組二工站。(記者蔣謙正翻攝)

記者蔣謙正∕高雄報導

中鋼為配合國家綠能政策而成立興達海基公司,從事管架式水下基礎的製造,並以建立本土供應鏈及落實國產化為使命,除了為台灣綠能產業披荊斬棘,奠立永續發展之基礎外,也為台灣的用鋼產業提供轉型升級高值化的機會。

由於歐洲發展離岸風電水下基礎產製逾三十年,無論產業、技術皆相當純熟,然台灣因剛起步,國內供應鏈廠商幾無相關的產製技術與經驗,要在短期內建構出百分之百本土化供應鏈產製能力與能量,是非常艱鉅的任務。

過去一年半來,興達海基與國內供應鏈廠商於水下基礎的產製過程,面臨不斷的設計變更、疫情衝擊和高階銲工人力不足等多重挑戰,興達海基與國內供應鏈廠商攜手合作,並整合中鋼集團與台船和台蝕公司的專業能力,同時積極尋求國內外專業技術團隊如西班牙Nervion、挪威DNV、金屬中心、中鋼技術研發團隊等之協助,成功克服技術瓶頸,建立高難度的銲接技術及完善的品保、品管與監造制度,使關鍵零組件的產製能力得以建立,可以穩定供應興達海基所需零組件。

興達海基水下基礎的組裝製程共有十五個工站,包含轉接段、上部結構與下部結構等三個半成品產製區,及大組一與大組二等工站。目前已建立高精密銲接、噴塗,及三度空間尺寸精密量測等技術,第一座百分之百國產化管架式水下基礎已於七月初完成產製,走過從無到有最艱辛的歷程。

興達海基一路走來雖歷經千辛萬苦,但仍堅持國產化的使命,並與供應鏈廠商攜手合作,落實政府水下基礎國產化政策,奠立離岸風電綠能產業本土化的堅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