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中的台灣未來〉系列論壇4 兩岸關係難解 「創造性模糊」是最佳出路?

記者王柏倫、陳威穎/新北報導

新北市文化基金會點子學校舉行的「風雲中的台灣:系列線上論壇」,邀請多位專家一連六周針對不同主題進行演講,八月二十六日為第四場演講,邀請到了倫敦大學伯貝克法律學校博士施威全,以「一中原則的困境」為題,藉由施威全過往的相關經驗,說明九二共識的作用及重要性,並且探討美中台三方的交流思維。

新北市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林芥佑在開場時說到,什麼是一中?這是年輕朋友應該去理解的。林芥佑也以自身在美國擔任中央社華府特派員的工作經驗,說明美中雙方對於一中的解讀差異,他表示,美國稱為「一中政策」,而中國大陸則稱「一中原則」;美國稱「不支持」台灣獨立,中國大陸則稱「反對」台灣獨立。「聽起來好像一樣,但實際內涵差距很大。」

(記者王柏倫、陳威穎攝)

施威全也認同林芥佑的說法,施威全在演講中就有提到,中國大陸宣稱「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這一概念,美國表述的用詞是「認知acknowledge」,而不是「承認recognize」,而中國大陸將這兩個用詞都翻譯為「承認」,用中文翻譯來看意思相近,但在英文的用法上卻是完全不同,也顯示出美中兩國的解讀差異。

施威全進一步說明,「一中」除了美、中所使用的「一中政策」和「一中原則」之外,我方也喊出「一中各表」,而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以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規定,確實將中華民國分為兩區—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施威全強調,「一國兩區」在法律上並沒有錯,只是概念上容易被誤解。

(記者王柏倫、陳威穎攝)

而中共對「一中原則」的說法其實在二OOO年後也稍有改變,施威全指出,從一開始中共對「一中原則」提出的「老三句」中,便刻意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在二OOO年時,中共的說法有些微改變,改稱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而不再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施威全認為,這對中共而言是對兩岸關係釋出相當大的善意。

九二共識中的「一中」其實是利用「創造性模糊」來調解爭議,施威全表示,「創造性模糊」在國際上早有多個案例可循,他舉例,一九七三年以色列與埃及簽署的「六點協議」,其協議的內容便提供了雙方各自解讀的空間;以及一九九八年英國與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協議」,同樣是在目標不同、未達共識的情況下簽署。施威全認為,在政治上,若把各說各話的部分硬要講清楚,讓「創造性模糊」消失,整個協議就會破功。

(記者王柏倫、陳威穎攝)

而近年來,中共對兩岸關係的說法也有趨於強硬的狀況,施威全舉例,過去兩岸雙方在交流的場合都只會提到「九二共識」,中共唯有對內時才會加上「反台獨」,而我方則是在對內場合加上「一中各表」,但在二O一六年後中共則都會強調「反台獨」或「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二O一六之後,包括國民黨人士及許多輿論都認為中共的說法越來越強硬,我方已經沒有「一中各表」的空間。施威全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國民黨自我退縮,當中共強硬時,國民黨更應該大聲表明自己的主張及立場,但國民黨人士到大陸面對中共強硬的說詞時,卻只單方面聽中共的說法,返台後才大罵民進黨執政後台灣的空間變小。施威全批評,國民黨不想辦法找出「和中」、恢復制度化協商的管道,反而始終拿中共的態度壓台灣人民,結果反倒適得其反。

(記者王柏倫、陳威穎攝)

對於九二共識所面臨的困境,施威全認為,包括中共壓縮詮釋空間、與國際現時差距太大、中華民國被中共打壓等因素。施威全指出,在國際上講出「中國」已經會被聯想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導致台灣人在國外通常不會說自己是中國人(Chinese),而是會說「我來自台灣」,這才讓九二共識面臨到相當大的困境。施威全表示,國民黨若要辯護九二共識,應要強調九二共識帶來的實質效益,如兩岸直航等,而非只會說「不可以丟棄」。

最後,林芥佑總結時提到,兩岸之間不可能完全沒有接觸,因此找到一個「創造性模糊」的論述,擱置爭議、開啟對話是相當重要的。林芥佑認為,美國對兩岸問題同樣採用「創造性模糊」的策略,如美軍始終說會防衛台灣,但對於何時出兵、何時防衛台灣,都絕對不會說清楚。林芥佑表示,美國若直接表態、把話說死,北京與美國之間的關係便會沒有退路,導致更嚴重的後果,由此便可看出「創造性模糊」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