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位民進黨立委召開記者會,呼籲外交部應成立「駐外館處更名工作小組」,推動我國一百一十處駐外機構統一更名為台灣。由於日前歐洲議會外委會才剛剛通過一份將歐盟經貿辦事處改成歐盟駐台代表處的建議報告,兩位立委的提議究竟是代表民進黨在測試中共底線,抑或只是個人呼應歐洲議會外委會的意見,猶待觀察。
還記得今年七月,當外交部長吳釗燮興高采烈地宣布將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時候,他還刻意解釋「目前沒有推動駐歐洲各館處改名的計畫」,顯然蔡英文政府瞭解到此事對兩岸關係的高度敏感性。更何況立陶宛雖堅持這是在「一中政策」之下的決定,也對中國大陸召回駐該國大使的決定感到遺憾,至今仍不放棄與北京的外交交涉,總統瑙塞達也表示,該國與中國大陸仍有發展政治、經濟及文化雙邊關係的潛力。
然而,中共大動作召回駐立陶宛大使的真正用意,除了是因為「台灣」之名設立辦事處已踩到其紅線,更重要的是避免產生骨牌效應,擔心其他歐洲小國會跟隨立陶宛腳步,退出由中國大陸一手成立並主導的十七加一的「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進一步削弱北京對歐洲的影響力,屆時勢必將失去分化歐美合作的槓桿。中共也知道,若對立陶宛施壓不當、引發反效果,恐怕不利於其亟欲改善外交形象的努力,如何拿捏將考驗著台灣、大陸及立陶宛的三方角力。
由於立陶宛與中國大陸之間的經貿往來很少,不易受其要脅,因此中共這次恐將踢到鐵板。不過,立國其實也不願與北京交惡,避免同時與中國大陸、俄羅斯及白俄羅斯為敵。因此,立國目前正尋求外援,呼籲美國及歐盟能協調對中共之共同立場,以免小國成為強國競爭的犧牲打。尤其美國正承受從阿富汗撤軍後的龐大壓力,未來如何以實際行動支持立陶宛,值得觀察。
值得探究的是,美國國務院發聲力挺立陶宛與台灣設處的決定,但當被問到美國是否支持其他國家在台灣設立大使館,發言人只低調表示「我們支持往來」,避談敏感的外交承認問題,因為縱然少數美國國會議員熱心推動台北駐美機構更名的類似法案,卻從未成為國務院的正式決策,顯見美國也深知該問題所涉及的外交底線。
由此觀之,這兩位民進黨立委應該只是試圖丟出風向球,藉此炒作自己的知名度,甚至當成攻訐在野黨的政治工具。別忘了,回想今年二月初,外交部同樣地高興宣布,將在南美國家蓋亞那設立「台灣辦公室」,怎知隔天蓋亞那政府馬上片面宣布終止設處協定,還說持續堅守「一個中國」政策。波蘭捐贈四十萬劑疫苗給台灣,蔡總統跟行政院長蘇貞昌皆稱讚兩國共享民主價值,但其外長隨即公開聲稱遵循「一個中國」政策原則,完全凸顯國際社會上現實的一面。
國人及在野黨都支持政府深化對外關係、推動國際參與的各項努力,並且反對中共當局的無情打壓、諒解我駐外人員的無奈,所以往往不願苛責外交部,當然也樂見政府以靈活彈性方式推動外交工作,擴大我國的國際能見度。然而,國人不希望民進黨把攸關國家利益的外交工作當成政黨的競爭籌碼,甚至成為兩岸對抗的祭品,因為這不僅違反政治道德,更嚴重傷害國家長遠利益,反而阻礙我國強化外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