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魅力城市報導》臺灣青年嶺南行 ─ 廣東湛江清端園、陳瑸故居兩岸交流基地揭牌

廣東湛江清端園(陳瑸故居)—省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揭牌。
文.圖/記者蔣謙正
 廣東湛江清端園(陳瑸故居)——省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10月14日上午正式揭牌,成為廣東省第四個省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為兩岸文化交流交融打開又一扇窗戶。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鄭人豪,省委臺灣工作辦公室副主任黃兆芬,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鐘力及臺灣青年學生代表等參加活動。
 陳瑸,被譽為明清“嶺南三大清官”之一,在康熙時期曾三度主政臺灣近十年,歷任臺灣知縣、台廈兵備道、福建巡撫,期間臺灣的經濟、海防、吏治、文教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發展,贏得了臺灣人民的極大尊重。陳瑸精神在海峽兩岸備受推崇,影響深遠。十多年來,湛江和雷州黨委、政府及陳瑸家鄉附城鎮南田村的父老鄉親齊心協力,先後修復了陳瑸故居,建起了陳瑸紀念館、陳瑸詩文書法長廊、陳瑸廉政史跡展覽館,打造了廣東省廉政教育基地、統戰基地“清端園”。陳瑸文化,已成為雷台交流的連心橋樑,成為溝通兩岸同胞血肉聯繫的重要紐帶。

清端園、陳瑸故居兩岸交流基地揭牌,為兩岸文化交流交融打開又一扇窗戶。
 為基地揭牌後,鄭人豪、黃兆芬等領導一同參觀了由陳瑸紀念館升級改造而成的“陳瑸在臺灣”專題展館,細細回顧陳瑸三理台政、艱苦卓絕的治台史跡,感悟守法奉公、潔己愛民的“清端”精神。鄭人豪說,陳瑸不僅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廉吏,更是勤政為民、愛民若赤的好官賢吏,值得後代景仰和學習。湛江將以此次授牌為契機,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進一步加強基地的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特色和優勢,把廉政教育基地和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交流結合起來,打造一流的海峽兩岸交流平臺,深入推動湛台兩地寬領域、深層次交流合作,為兩岸和平穩定發展作出新貢獻。雷州要加強周邊配套設施建設,將基地建設與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結合起來,提升清端園的品位和影響力。

臺灣青年學生代表等參加揭牌活動。
【陳瑸簡介】
 陳瑸(1656-1718年),字文煥,號眉川,廣東省雷州市附城鎮南田村人。幼年家世寒素,經多年苦讀,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中進士。從康熙三十八年(1699)起,先後任福建古田縣令、臺灣縣令、刑部主事、刑部員外郎、兵部郎中、四川提督學政、臺灣廈門兵備道、湖南巡撫、福建巡撫署理閩浙總督,卒于任上。陳瑸一生清正廉明,勤躬政事,慈惠利民,被譽為“嶺南三大清官”之一。康熙皇帝讚譽為“苦行老僧”、“清廉中之卓絕者”、“國家祥瑞”。陳瑸逝世後,康熙皇帝賜諡“清端”,追授為禮部尚書,雍正年間入祀京都賢良祠,成為後世朝野居官的典範。
 清朝初年,臺灣設一府三縣,百業待興。履台官員篳路藍縷,勵精圖治,使臺灣社會經濟文化水準逐步提高。陳瑸是清初履台官員中任職時間最長、政績最為卓著的官員。他三理台政,歷任臺灣縣令、台廈兵備道、福建巡撫等職,歷時近十年。他促經濟以紓民困,恤番民以利民生,立孔廟以興禮教,定制度以隆科舉,飭兵備以靖海疆。經他艱苦卓絕的十年治理,臺灣成為文明日昌的“海濱鄒魯”。
 “知謀國不知營家,知恤民不知愛身”是陳瑸一生的真實寫照。臺灣的發展,傾注著陳瑸的心血;臺灣的歷史,鐫刻著陳瑸的名字。臺灣百姓對他愛戴有加,稱其為“萬家活佛”,並以立碑、雕像等方式表達虔誠的景仰和永恆的懷念。

臺灣青年學生代表等參觀湖光岩。
湛江八景之首─湖光岩風景區
 湖光岩風景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和全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居湛江八景之首。
 湖光岩風景區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湛江市區西南18公里處,被聯合國地質專家稱為研究地球與地質科學的“天然年鑒”。總面積為38平方公里,園區是一個以瑪珥火山地質地貌為主體,兼有海岸地貌、構造地質地貌等多種地質遺跡,自然生態良好的公園。
 景區是由雷瓊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楞嚴寺、李綱醉月雕像、美食歡樂園、清風林、火山地質遺跡、高密度負離子區、董公亭、瑪珥湖、陳濟棠將軍墓、白牛仙女雕像等20個景點組成,是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身的旅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