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防疫未就醫 失智翁亂情緒

失智症據點透過古早味小市集活動幫助老人家找回懷舊的記憶。(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一名76歲患有3高的楊姓失智症患者,住北部的兒女偶爾回家探望,日常照顧仰賴同住老伴,疫情嚴峻期間,失智社區據點暫時關閉,致情緒易失控,常跟太太吵架,還懷疑太太有外遇、想要聯合情夫毒害他。如今疫情趨緩,他才敢就醫,加上各地失智症據點開始活絡,讓他重拾昔日笑容。

疫情嚴峻期間,失智社區據點暫時關閉;高雄一度傳出有居服員確診,嚇得楊老太太婉拒居服員到府協助,北部的女兒想回家替媽媽分擔照顧,但老人家擔心女兒在回家的途中染疫,因此照顧重擔便落在一人肩上,2人不敢到醫院回診,也不敢出門散步運動,深怕被無情病毒找上門。

楊姓老翁關在家中1個多月,生活失去秩序,晚上會大吼大叫、白天昏沉嗜睡;情緒容易失控,常跟太太吵架,懷疑太太有外遇、想要聯合情夫毒害他;其妻不敢跟兒女訴苦,整個人變得焦慮緊張,開始出現健忘的症狀,常忘了要給先生服藥,也忘了該規律量血壓、測血糖;個管師柔聲安慰,告訴她疫情已趨緩,建議讓居服員陪同至醫院回診。

楊太太接受建議,帶著楊姓老翁回神經內科就診。診間內,楊先生神情呆滯地坐在輪椅上、不太回應醫師的詢問;楊太太則顯得疲憊與焦慮。檢查後發現楊先生不僅日常生活功能大退,血糖和血壓也都飆高。

高醫指出,在經過藥物調整、和楊太太分享一些居家照護的技巧及線上支持團體、居服員的協助、以及8月又回到失智症據點,2人臉上總算有了笑容。

高醫老年醫學科醫師謝正芳說,失智症患者除了記憶等認知功能下降,焦慮、妄想等精神行為症狀更是困擾照顧者,讓照護關係變得緊張,可尋求專業協助。

神經部醫師蔡君儀建議盡量維持規律的生活秩序、在家中安排可由家人陪伴的益智或懷舊活動、遠方兒女多利用視訊陪伴,皆可減少這些精神行為症狀的發生。此外,3高等慢性疾病的控制也非常重要且有助於認知功能的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