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癌症時鐘每年持續加快,如今每4分31秒就有1人罹癌,健保給付仍趕不上癌症新藥問世速度,許多癌友每年須花費百萬元藥費。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設立台灣癌症藥品多元支持基金(TmCDF),多元參與機制,讓癌友減輕負擔。
根據健保署統計,癌症醫療費用從103年新台幣782.69億元一路成長至2020年的1200億元,但仍有許多癌症新藥至今仍未納入健保。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癌友確診初期的治療費用大多有健保給付,但隨病程進展,後續藥物即便有健保給付,條件也相當嚴格,許多癌友還是必須自費使用新藥救命,一年光是藥費至少就百萬元起跳,癌友只能在全自費用藥或無藥可用之間二選一。
她指出,基金會近3年展開一系列癌症新藥可近性研究,其中有專家建議,應以健保體制外設置補充財源,透過病友部分負擔分擔治療費用;據調查,若能使用新藥,多達67%癌友願意以部分負擔方式,每月多負擔2萬元以上藥費。
蔡麗娟也提出國外的例子,像是英國為確保癌友都能接受治療,便由政府出資設置癌症藥物基金(Cancer Drug Found),2016年至2020年治療4萬9800名癌友,通過170種不同癌症適應症的82種藥物。
她認為,我國應參考英國經驗設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由政府、病友、藥廠多元參與機制,減輕癌友負擔、增加新藥可近性,同時可藉此針對療效仍有不確定性的癌症新藥蒐集「真實世界數據」,作為未來是否納入健保的參考。
然而,蔡麗娟也說,設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仍會面臨3大問題,首先是病友權益,例如哪些藥物能納入、新藥適應症、部分負擔級距設置、如何保障弱勢族權;其次是運作面,包括這套體系如何運作,怎麼讓醫院就醫的民眾能夠進入這套體系;再來則是制度面,像是法源依據為何、該由誰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