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林相如∕官田報導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由中華鳥會代表,今年正式加入「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路(IPSI)」,成為第兩百七十九個成員,也是台灣第十八個成功加入IPSI的組織,以確保地景與文化多樣性不受威脅。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主任李文珍表示,中華鳥會是台灣最大的鳥類保育聯盟組織,由全國二十一個關心鳥類保育與環境的民間團體共同組成。「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是由中華鳥會的團體會員台南市野鳥學會負責經營。
李文珍指出,過去水雉曾在台灣各地的平原濕地都有零星分布,然而因為土地開發、農業型態的變遷,導致水雉的棲地逐漸消失,加上農藥的廣泛使用,到了1990年代,水雉的數量一度只剩五十隻不到。2016年以來,台南已每年穩定記錄水雉超過一千隻以上,其中2020年冬季普查更調查到一千七百二十三隻。
由於水雉喜好在生長浮水植物的濕地棲息,在缺乏天然棲地的條件下,菱角田也提供適合環境讓水雉能繁衍和覓食。僅存的水雉大多棲息在台南官田的菱角田,因此作為台灣最主要的菱角產地,也成為了全台最關鍵的水雉棲息地。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成立於2000年,面積約十五公頃,由相關單位與民間資源支持,與在地企業支持友善耕種農產品等資源,透過公私協力的方式,履行里山倡議的精神達成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贏。
李文珍強調,水雉園區透過與農民合作,鼓勵有機和友善生態的傳統耕作方法,降低對土地與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積極推動綠色保育標章機制,鼓勵消費者購買友善生態的傳統農場所種植的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