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老師郭鳳妍,至佛光山南台別院,以「從菩薩瓔珞看文化交流」為主題演講,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後南台別院第一場實體講座,大家聆聽演講,更深入了解菩薩瓔珞之意。
郭鳳妍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研究專長佛教藝術、佛教考古,佛教藝術是超越時空的藝術文化寶庫,紀錄著當時社會所呈現的建築、庶民文化,佛教藝術是藝術界不可或缺的瑰寶。
郭鳳妍細說菩薩身上的瓔珞,是莊嚴與神聖象徵,詞語的本義是「用珍珠等串成的首飾」,大致指的是首飾中帶在手臂上的手鐲,廣義來說「一連串的寶石」環狀的飾物,主要是用珍珠、寶石和貴金屬串聯製成的掛飾。
郭鳳妍指出,早在上個世紀中葉,西方學者就已嘗試以佛教藝術來貫穿大陸,包括南、東南、中與東北,自古代到中古時期藝術文化發展,佛教藝術不只是文化,更是歷史的縮影,蘊藏著豐富的文獻資料,例舉敦煌壁畫中的「耕織圖」,呈現當時的庶民生活文化,研究歷代藝術史,不得不從佛教藝術文化著手入門。
南台別院社教當家知天法師,也代表台南區總住持滿舟法師,贈感謝狀一紙予佛光大學,佛光大學回贈結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