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 恐引發精神共病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有超過500萬人發生過蕁麻疹,其中慢性蕁麻疹恐引發精神共病。為讓慢性蕁麻疹能更有效診治,台灣皮膚科醫學會18日發布更新診治共識,若出現金魚眼、香腸嘴、風疹塊3大症狀反覆發生超過6週,即為慢性蕁麻疹患者,並建議將藥物治療單純化,同時治療成效納入了患者自覺評估,使治療能適化調整。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表示,慢性蕁麻疹成因複雜,是一種自體免疫相關疾病。台大醫院根據健保資料庫研究發現,慢性蕁麻疹患者伴隨發生焦慮症、睡眠障礙或是陣發性情緒疾患等精神疾病風險是一般人的1.43-2.32倍,而慢性蕁麻疹患者合併使用精神科用藥是一般人的1.95-2.70倍。特別是進入冬季,若患者心理壓力大或情緒不佳,病況就會進入惡性循環,使得病情逐漸惡化。

朱家瑜也提到,絕大多數與食物無關。門診中曾有一位尼姑病患,過去看診曾被醫師告誡不能吃某些食物,因此3年來只吃自己種的蔬菜配白飯,導致長期壓抑,其實是搞錯方向。因此,醫學會提出臨床醫師並無法幫所有病人辨識和調查出所有可能的致病因子,重點應放在幫助病人解決症狀,及早確定適切治療,才可穩定控制病情。

為了讓慢性蕁麻疹能更有效被診治,皮膚科醫學會今年更新診治共識。新版共識內容分為3大面向,診斷:症狀反覆發作持續超過6週,即為慢性蕁麻疹患者。處置:藥物治療單純化,接軌國際指引建議。評估:治療成效納入患者自覺評估,有助治療最適化調整。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黃毓惠說明,蕁麻疹患者的皮膚會出現紅、腫、癢,外觀上可分為風疹塊及血管性水腫。風疹塊外觀如同蚊子叮咬般、大小不同的腫塊,通常在24小時內皮膚會恢復正常外觀。至於血管性水腫好發於眼睛、唇舌、咽喉等血管密集的黏膜處,因此也有金魚眼、香腸嘴的別稱;倘若是在咽喉黏膜發生水腫,則會因阻塞呼吸道而有致命的危險。上述症狀若反覆發生超過6週,即為慢性蕁麻疹。

台大皮膚部醫師卓雍哲指出,蕁麻疹的「癢」是個主觀症狀,治療成效有賴於醫病雙方間的合作,因此需要病患透過自覺評估反饋給醫師,讓主治醫師能依照病情進展調整最適化治療方針,且慢性蕁麻疹是全身性疾病,須兼顧藥物及非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