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沃牆

聯合國第二十六屆氣候峰會(COP26)甫落幕,近二百個國家代表與會談判,訂下《格拉斯哥氣候協定》,各國需在明年底前強化「二0三0年減排目標」,並加速致力於分階段削減「未使用碳捕捉技術的燃煤發電」,淘汰「無效率的化石燃料補貼」,同時將二0一五年《巴黎協定》的規則手冊定案,包括關於全球碳市場機制的「第六條」,有助強化國際之間的減碳合作,減少碳排放業已成為各國積極推動的主要政策。
據悉,美國總統拜登早在今年四月的氣候高峰會,宣布美國將在二0三0年前達到溫室氣體排放減半目標。屆時,電動車銷售占比百分之五十,並將推動國會批准法案,要求八成的電力來自零碳能源。加拿大則宣布加快減碳步伐,目標為二0三0年碳排降至二00五年的百分之四十至四十五;英國也訂定《氣候變遷法》,成立獨立機關「氣候變遷委員會」,監督執行進度,任命「氣候變遷大使」,專責與各國洽談綠色金融、碳稅、碳交易等議題,目標在二0三五年以前減排百分之七十八。
中國大陸北京、上海和武漢三地於今年七月中同時舉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儀式,發電業成為首個納入碳市場的行業,重點排放單位有二千一百六十二家,碳排放量超過四十億噸二氧化碳,意謂著大陸碳交易從十年試點跨越到統一開市,既是大陸碳市場發展的里程碑,也是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及碳權交易規模最大的市場。
大陸也是全球重要的綠色債券發行市場,並已訂立二0六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由於綠色債券與政府永續發展目標一致,亦是另一個值得發展的領域。數據顯示,今年前八月,大陸綠色債券發行規模達三千一百一十七億元人民幣,其中,碳中和債券為募集資金專項用於具有碳減排效益的綠色項目,可以更有效地引導資金支持綠色產業發展,加速「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其實,為呼應全球減碳願景,馬政府上台後,在《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中,提出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的期程,短期目標希望在二0一六年到二0二0年間回到二00八年排放量,至於中程目標則是二0二五年回到二000年排放水準,長期希望二0五0年排碳量回歸到二000年的百分之五十,但卻流於畫大餅。
蔡政府雖已啟動淨零排放路徑評估,然進度卻遠落後於國際。環保署趕在COP26登場前預告修正草案,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納入二0五0淨零碳排目標,並提升氣候治理層級、增訂氣候變遷調適專章。此外,也納入各界關注的「碳費」徵收制度,將對國內排放源及高碳含量之進口產品徵收碳費。但此草案卻未明訂各部會權責,未來執行恐不易。再者,減碳預算編列不足,績效將打折扣;又何時三讀通過也不得而知。
由「德國看守」等非政府組織評比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於十一月九日公布,台灣去年在五十七國及歐盟中排行名倒數第五,今年評比國家增為歐盟及六十國,但台灣仍是倒數第五。究其因,台灣二0三0減碳標準不夠嚴格、節能表現不夠好,缺乏成效數據,應是主要關鍵。尤有進者,碳權交易所僅聞樓梯響,不見實際行動。面對全球減碳趨勢,應該要加把勁了。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