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滅之刃成教案 中山大學與勞博館帶學童「上工」

中山大學與勞博館合辦營隊活動,透過國小學童感興趣的話題,啟發孩子心中的「勞動意識」。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時下最熱門的漫畫《鬼滅之刃》的主角們炭治郎、善逸等人,如果在台灣工作,會面對哪些勞動規範?國立中山大學的USR「城市是一座共事館」計畫和高雄市勞動博物館合作,舉辦「上工了!小小勞動知識家」營隊活動,透過國小學童感興趣的話題,帶出勞動權益、工會的意涵及猜選遊戲,啟發孩子心中的「勞動意識」。

「透過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漫畫角色和情節,把勞動相關議題融入,相信更可以引起小朋友們學習的興趣。」擔任講師的中山大學共事館計畫成員蔡明原、張淑雯及林芮君指出,例如《鬼滅之刃》主角之一—炭治郎等青少年們的工作都是發生在半夜至清晨,這是需要商榷的。

此外,這次營隊活動分為「勞動者的故事」、「炭治郎組工會」及「手製工會旗」等部分,講師透過老照片、趣味漫畫與猜謎遊戲的方式,逐步帶領學童認識與地方發展息息相關的產業類型及其工作者的樣態。

中山大學博士後研究員蔡明原表示,計畫團隊成員李怡志等人先針對勞博館的工會旗幟藏品展開調查研究,提出了「大高雄工會旗幟設計與發展研究案」成果報告書,賦予這些台灣勞動史的象徵物深刻的意涵;為讓這些研究成果更貼近社會大眾,再轉譯設計成適合國小學童的教案。

蔡明原指出,「勞工」、「勞動」、「工會」、「工會旗」等名詞的意涵對小朋友來說並不容易理解,因此,教案的內容與教學現場的活動設計必須要能貼近他們的生活情境、用其熟悉的語彙,才有可能讓這些看似艱深事物成為感興趣、願意接受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