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線標靶藥助攻 控制胃腫瘤

晚期胃腸道基質瘤刁鑽 基因再突變機率高 新型標靶藥物成為強力備案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1名53歲男性,8年前確診為晚期胃腸道基質瘤,在胃及肝臟皆發現有轉移癌細胞,經外科手術切除及3線標靶藥物治療,腫瘤仍持續增大。所幸個案一路積極治療,經醫師評估採以新型第4線標靶藥物治療,不僅病況控制良好、肝臟跟胃的腫瘤明顯縮小,腹膜的腫瘤甚至完全消失。

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醫師顏厥全表示,胃腸道基質瘤約有7成屬於KIT基因突變,而有5~7%是PDGFRα基因突變,KIT及PDGFRα會激活細胞內的酪氨酸激酶,與ATP結合產生磷酸化以傳遞訊號,在癌細胞惡性進展過程中,訊號會異常活躍以持續增殖,使病況惡化。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主任葉俊男表示,胃腸道基質瘤可能發生在胃腸道任何部位,由於無明顯症狀,透過一般癌症篩檢或內視鏡不易察覺,多數病友確診往往已是晚期且併發轉移。隨著腫瘤長大產生阻塞,容易引發部位出血及食慾下降,若伴隨著吐血、解黑便及疼痛等症狀,此時情況就相當棘手。

葉俊男指出,若早期發現,初期治療只要手術切除,再透過病理報告來評估患者復發的風險,大部分都可以痊癒;但若到了後期發生轉移,就必須藉由標靶藥物治療。

由於晚期胃腸道基質瘤相當刁鑽,發生基因再突變的機率高,造成標靶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出現抗藥性後,便要再接續第2線、第3線的標靶藥物,因此,醫界一直期待有新的標靶治療藥物可當作後線治療使用,以延長病友存活期。

顏厥全表示,2013年第3線標靶問世之後,若疾病惡化便無標靶藥物可銜接在第3線標靶之後;然而,時隔7年新型第4線標靶藥物問世,成為晚期胃腸道基質瘤病友治療的強力新備案。

過去標靶藥物的副作用大,病友常因藥物造成的手足症候群而嚴重影響生活,在療程上醫師會做藥物減量及停藥休息;新型第4線標靶藥物副作用小,病友接受度高,在臨床試驗中,當一部分病人在腫瘤惡化後,將藥量加倍,病人的無惡化存活期又可再延長近3.7個月,且副作用與正常劑量無差異。

由於胃腸道基質瘤沒有預防方式,且追蹤較為困難,不像有些癌症可透過相關癌症指數追蹤,因此需定期回診,主要是靠電腦斷層監測,葉俊男提醒,目前胃腸道基質瘤需要標靶藥物治療,因此建議透過基因檢測提供更精準的診斷與治療選擇,挑選最適合的標靶藥物,避免出現盲目用藥的情況。

即時

日本「食人菌」恐慌背後的真相!醫師解讀風險與防護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

第三屆雲林電競派對即日起報名 總獎金達三十六萬邀你...

記者陳正芬/雲林報導 邁入第三屆雲林...

毒蟲情侶檔拒檢逃逸 無辜騎士慘遭撞飛送醫

記者黃秋儒/台北報導 中和警分局南勢所員警昨...

可疑男持袋徘徊 三重警逮「誠實通緝犯」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三重警分局三重派出所員...

近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