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主編精選〉琴行 Music Inn

■程奇逢

鮑勃‧狄倫和女友蘇西‧羅托洛(Suze Rotolo)於1961年底搬進格林威治村西四街161號的公寓中。蘇西出自一個特別的家庭,少年時代就投身左翼民權運動,她拓展了狄倫的思維,影響了他的創作,他們在1964年分手。蘇西晚年寫的的回憶錄《放任自流的時光》(A Freewheelin’ Time)有一段寫道:「著名琴行Music Inn就在我們樓下,你想要的一切樂器在那裡都找得到。」

 

一天,我從西四街走過,看見了Music Inn醒目的標記,還有琴行裡掛滿牆壁的駁雜的樂器。我推門走了進去,不由得驚歎,這裡樂器的種類實在是太多了。

一般琴行,都是專售某類的樂器,而這裡就是一個樂器的世界。所謂世界,就是有太多你未知的東西,太多未曾涉足的疆域,而且一定是雜亂的。

在一樓,數量最多的是中亞、土耳其的彈撥樂器,大大小小,見所未見,幾把吉它、曼陀林也雜陳其中,還有非洲鼓、南美洲排簫、印度鈴鼓。在地下一層,我看到一架古箏和幾張古琴懸吊在屋頂上,是為了節省空間吧?古琴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非比尋常,古琴界常用「床」或「張」作為稱呼古琴的量詞,元曲有「相隨惟有一床琴,得趣最幽深。」製作,也不能叫做,應稱「斫琴」。真正好的古琴,傳下來的並不多,這幾張古琴從木質上看年代久遠,這寶物怎麼跑到格林威治村來了?

我在樓上樓下四處閒逛時,只有兩三個像我這樣的「顧客」,游走在樂器的世界中,並不見一個琴行職員,真是「放任自流」啊。出到門口,才見一個胖男子舒適地坐在一把扶手椅裡,塞滿了椅子。我與他打招呼,問他當年狄倫與蘇西是不是就住在這樓上,他說是住在相隔三個門的那幢樓裡,說著站起來帶我去看,一經走起來,還是很靈活的。他又帶我走進隔壁咖啡店「The Coppola Cafe」,指給我看牆上一張照片,鮑勃‧狄倫第一張專輯封套上那張著名的照片,寒風中他瑟縮前行,蘇西依偎在他身上,甜蜜的笑容像暖暖的陽光。他指著琴行對面的小馬路,說照片就是在這條街上拍的,叫瓊斯街。

我跟他回到琴行,還想與他繼續聊,這位老兄又一下子把自己塞進那把椅子裡。我問,你是這裡的經理嗎?他說,不是,我是來幫忙的。然後指著旁邊站著的一位三十多歲的男子,說他才是。那位男子立刻微笑著過來與我握手,我問他,為什麼要收集這麼多種類樂器?他說創新型音樂實驗性很強,音樂家在作曲和演奏時常會有跨越地域、民族和音樂類型的創作衝動,常來這裡尋求幫助,他們收集的樂器就越來越多。我向他提出心中的疑問:這裡租金昂貴,樂器庫存巨大,來買的人又不多,你們還能賺到錢嗎?他對我意味深長地笑了一下,意思是說你不是已經把答案說出來了嗎?停頓了一會,他說,其實很多音樂家來這裡不是來買樂器的,是「借」,他們找到他們需要的樂器後,就拿走,用完再送回來。我聽了有些詫異,這家琴行把「波西米亞精神」實踐到至真至美:放任無羈、嘲笑財富、為愛情與藝術不顧一切地度過自己的時間。他說,以前每週四晚上都有免費音樂會,那些早已成為朋友,還借過樂器的音樂家們就會來這裡即興演奏,樂迷們站在雜亂擺放的各式樂器之間,甚至站在店門口的馬路上欣賞音樂 ,如醉如癡。

 

臨走時,我想與他們合照張照片,他們讓我站在中間,兩人把胳膊搭在我的雙肩上,看上去是三個親密的buddy,我會再來看他們的。期待疫情結束後,來參加他們星期四晚上的音樂會,享受一場波西米亞式的狂歡。

即時

新北基宜產官學攜手培育海事人才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台灣為海島型國...

高雄「地方產業創新研發推動計畫」受理申請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高雄市政府經濟...

還車一言不合引發衝突 板橋快打警迅速攔查全數到案送...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板橋警分局於今...

員警執勤攔查車輛遭衝撞肇事逃逸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新北市淡水警分...

近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