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北區公所前年採購一批關廟的手工竹製燈籠,一直壓在倉庫非常可惜,今年特別翻出,交由北華里社區活動中心舉辦親子燈籠彩繪活動,從燈籠外皮到彩繪都自己動手完成,為不讓普濟燈會專美於前,北區有宮廟正在醞釀明年元宵節舉辦一場鎮北坊燈會活動。
北區公所人文課為配合前年市議會的鎮北神燈,委託關廟區燈籠竹編師蔡素蜜女士,自家中種植竹子取材,從選竹、劈竹為片、削片為條,到編織燈籠,均是蔡素蜜純手工的技藝。
這批為數三十個的傳統燈籠,一直放到今年元宵節前,交給北華里里長王黃春子,邀請里民或親子動手用白紙和漿糊糊製燈籠,再由燈籠大師杜柏錡教導彩繪,昨天完工展示。
台南市區燈會以普濟殿為尊,今年北區也有廟宇想要跟進,但在燈籠上要做創新,型式上不再用傳統花燈,比如引進傳統桶型燈籠,或DIY與眾不同的宮燈,元宵節剛過,就迫不及待開課動手製作。
不論桶型花燈或宮燈,都需要民眾自行動手糊製,除彩繪之外,還可體驗傳統花燈製作的過程和樂趣。彩繪更是花燈一大學問,杜柏錡指導北華社區彩繪燈籠後表示,一般民眾繪畫基礎不佳,至少需要六個小時才能完成彩繪工作,所以,除工藝課之外,另外還要加開彩繪課才能讓燈籠更加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