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物價持續上揚,許多民眾連聲叫苦;最近蔡政府和民進黨重量級人士也連番採取動作或發言關注薪資與物價問題,應也已感受到此一問題的嚴重性。然而,蔡政府與民進黨重量級人士的這些動作與發言卻與理論或現實脫節,甚至自相矛盾,反倒令人質疑蔡政府和民進黨是否只能靠言詞迷惑民眾以降低民怨?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去年第二季起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已突破百分之二的警戒線,且逐季攀升,今年一月繼續走高到百分之二點八四。尤其是十七項重要民生物價的漲幅更高於CPI,去年十二月為百分之三點五三,春節前的今年一月份亦達百分之二點九三。
物價漲幅兇猛,民眾早已非常有感,蔡政府也不敢怠慢。去年勞動部長許銘春強調基本工資調高並不會影響物價。日前經濟部長王美花約業者「喝咖啡」,試圖穩定物價。為了這波蛋荒,農委會趕緊補貼養雞業者。蔡英文為民進黨訂下今年四大目標即包括穩定物價,並呼籲企業界和產業界幫員工加薪。這些動作和發言,都可以看到蔡政府和民進黨似乎「苦民所苦」。
然而,日前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鄭運鵬一席「物價上漲同時會帶動薪資上漲,薪資上漲也會帶動物價上漲」談話,引爆在野黨全面砲轟蔡政府處理物價上漲的政策,譏諷為治標不治本、幹話治國、不懂民眾「薪」酸。何以致之?
首先,近年來台灣薪資差距越來越大,二0二0年百分之六十七點八八受僱員工薪資低於平均薪資,而且此一比率連五年創新高,蔡政府坐視不理正是推手之一。甚至,去年因物價高漲,全體受僱員工實質經常性薪資反而倒退嚕,這也正是蔡政府受到砲轟的主因之一。
其次,這波物價上漲主因之一是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漲所產生的「成本推動型通膨」。但是蔡政府未能務實面對問題,想靠政府補貼、道德勸說、短期降低關稅或貨物稅等手段暫時壓抑漲幅,這些做法不但並非長久之計,反而可能產生惡化所得分配、破壞市場機制等後遺症。
尤有甚者,這波蛋荒的肇因之一也是政府干預扭曲市場機制。而且農委會已非初犯,兩年多前蛋荒農委會遭監察院糾正,糾正文指出,農委會在二0一九年二月率爾發布「『近期蛋價無明顯波動』、『造成近期缺蛋之原因眾多』等兩份前後矛盾之新聞稿」。時隔兩年,面對這波蛋荒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並未記取教訓,忽而說確保除夕前「供應無虞」,忽而說供需「確實有缺口」,甚至夸言「生產穩定」。蔡政府官員如此處理民生需求與物價問題,民眾「蛋」是又何奈!
其三,二0一七年中央銀行依據學理說明薪資與物價的關係,指出「物價對薪資成長並無顯著影響」,甚至薪資若按物價漲幅調高,反而可能導致通膨失控,因此鄭運鵬的兩段式論述中,前半段已背離此一學理說明。同時,去年「國人在國內消費」的年成長率僅百分之零點一二,顯示需求面持平,因此物價上揚並非「需求拉動」;另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的「恆常所得理論」,當民眾短期收入增加,但並不預期長期所得會增加時,消費支出未必會增加,因此鄭運鵬兩段式論述中的第二段也有待商榷。
簡言之,庶民對這波物價上揚超有感,原因就在薪資上不去、物價下不來,蔡政府真有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