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育塾冬令營 手作古亭畚存錢筒

後壁國小學生發揮創意製作古亭畚存錢筒。(璞育塾提供)

記者翁聖權∕後壁報導

各校陸續開學,位於後壁區的璞育塾文創園區於開學前舉辦「Fun瘋」冬令營,課程內容有結合新移民文化的越南料理DIY、自造科學水火箭、節能紙箱烤雞,以及利用傳統紙糊工藝製作農村特色的「古亭畚」彩繪存錢筒等手作活動,讓學生在短短時間內,即有豐富的學習體驗。

負責指導古亭畚存錢筒的老師陳文彥表示,「古亭畚」是過去農村重要的米糧倉儲空間,其用來防蛇鼠的特殊弧體與通風控濕的竹編膏泥構造,都表現對於稻穀的珍視,現在得力冰箱冷藏技術,古亭畚已經成為懷舊的農村景物,但透過紙糊工藝設計,將它從存糧轉變成存錢筒,延續文化象徵性,也是兩種傳統工藝的創新結合。

陳文彥指出,「古亭畚」與古井應作「鼓」亭畚、「鼓」井,就像燈籠的台語是「鼓」仔燈,都是取其像鼓型,畢竟當時的古人不會以「古」稱當時的器物,是今人與古相對而採用的誤字。

璞育塾文創園區是由後壁國小木造教師宿舍改建。該建物提報登錄歷史建築,以一票之差未能入選,但透過校長吳建邦帶領全校師生及歷屆校友籌募三成經費,並由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提報「後壁真厝味璞育塾」計畫,獲文化部與台南市文化局補助其餘經費,歷經一年施工,於去年下半年完成整修,重現昔日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