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防疫 學者建議依疫苗保護力區分檢疫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從1月至今COVID-19境外移入個案仍有數十例,公衛學者23日提出優質化邊境防疫措施,建議用是否完整接種2劑以上疫苗、以及是否仍具抗體保護力等評估來採取不同檢疫措施,完整接種且仍具保護力者,可無須隔離檢疫。

台灣大學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與團隊舉辦COVID-19防疫科學線上直播,解析最新疫情狀況。

陳秀熙指出,觀察目前國內疫情,雖然近期本土個案漸減,走向動態清零,不過入境旅客感染COVID-19的發生率從1月至今仍在上升,因此還無法完全解封,如何優質化境外移入檢疫措施,防止境外移入個案導致社區流行是當前重要課題。

陳秀熙以Omicron流行防疫光譜模式進行分析,多數西方國家採取與病毒共存,而台灣於3至5月間將在動態清零跟重症清零間互相消長,在不影響新常態生活下,仍應維持一定防疫強度,等Omicron次世代疫苗跟抗病毒口服藥物介入後,希望6月能走入類流感化階段。

現在台灣對境外移入檢疫措施採滾動式修正,陳秀熙也提出優質化邊境防疫措施,建議以接種疫苗紀錄來區分入境旅客及相關工作人員,完整接種疫苗者,可再區分是否仍具抗體保護力。

他認為,完整接種2劑以上疫苗且仍具抗體保護力者,無須隔離檢疫;若接種2劑疫苗但保護力已消退,應採取「5+5」檢疫措施(2次PCR、1次快篩);未完整接種疫苗者,則採「10+7」檢疫措施(2次PCR、4次快篩),以優質化邊境防疫避免造成社區流行。

除了邊境防疫,陳秀熙也以餐廳為例,建議可採客製化優質防疫,讓民眾分流用餐。接種2劑以上疫苗且保護力未消退,可開放正常內用用餐;若接種2劑疫苗但保護力已消退,則在防疫低警戒區用餐。

至於未完整接種疫苗者,則在防疫高警戒區用餐,警戒區用餐都採用隔板和維持社交距離等方案,此客製化優質防疫措施未來也可應用於其他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