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 淡淡
十幾年以前,士林夜市這附近一家店也沒有,所有的攤販大概到慈諴宮那裡便結束了,隨著夜市愈來愈受觀光客的喜愛,在十幾年間,居然打通任督二脈,攤販們一直延伸至大南路上了。
有新的活血注入,也有老店家一直屹立不搖,趁著白天夜市裡人少的時候,騎著單車有另一種特殊的氣氛,在大北街和大西街的交叉口,轉入大西街,這裡以前整條街可都是「訂製西服」的服裝店喔!
所謂的「西服」指的是「西裝與制服」,因為臨近學校,所以很多學生們都會來這裡買制服,講究一點的大人,則會挑塊料子,量身製作一套西裝,所以大西街又稱作「西裝街」。隨著時代的推進,西裝街已不似當年熱鬧,不過還是有許多的老師傅駐守在這,每天開店,或許總有一天,了解且喜歡他們手藝的顧客,會再度回到這裡。
士林大名鼎鼎的郭合記,是一家製刀百年的老店,鎮店之寶就是比瑞士刀還早二十年被發明出來的「茄柄竹葉刀」。創始人郭合,年輕時向一位廣東師傅學習打鐵手藝,從大陸漳洲來台後在士林落腳,他設計出的「茄柄竹葉刀」能削能刮,順手好用,也因此得到許多工藝獎牌,最特別的一面獎牌,是日本頒的一張──純黃金製成的金牌獎!
當時士林還不叫士林,叫「八芝蘭」,因此在此居住、製刀的郭師傅所製的刀,便被稱作「八芝蘭刀」,後來日本人將此改名為「士林」,才稱作士林刀,也因為這樣帶動了士林附近街區一帶,成為全臺最有名的打鐵街,全盛時期,同業聚集在此開設了將近上百家的刀具專賣店。
就像一把能折疊的小李飛刀,狀似茄子造型的刀柄,以及像竹葉形的刀身,圓潤的刀柄使用的是牛角,不像一般刀具使用的是塑膠或木頭,容易損壞,而刀身在近年鋼材提煉技術愈來愈精進之下,耐用度更提升不少。
在創立之初,刀具的尺寸共有十種,顧客可依個人的需求與手掌大小訂刀,在當年不甚富裕的年代,擁有一把順手的好刀,幫助自己工作,似乎是每個男人的夢想。現在訂刀的人大多以收藏為主,不過訂單與手工製刀的速度相比之下,還是供不應求,所以真的想買刀的人,可能得先向老闆預約和排隊才能買的到。
往小北街和大東路的小圓環去,佔據圓環一角的是仿古建築的士林公民會館,一進入大廳,中間放著一大塊「反經石」,這可是士林的寶貝喔!反經石其實是一種有磁力的石頭,將正常的指南針靠近石頭的話,可是會讓指南針指反,所以才稱作反經石。
在公民會館除了有不定時的展覽可觀賞,也可以稍作簡單休息,出了會館,在左邊有一棟美麗的巴洛克式建築,這樣裝飾繁複的建築外觀,在大稻埕一帶出現的機率頗高,在士林區倒是很少見,雖然現今的建築外觀似乎沒有受到妥善的照顧,但正面的牌樓,側面窗台上的裝飾,還是很有可看性。
其實在慈諴宮的對面,舊時為士林市場,呈現ㄇ字型的市場一邊專賣肉類,一邊專賣蔬果,還有一邊就賣些生活雜貨,古時這些市場攤販早早就要起床批貨、整理、準備,經常半夜時分就得摸黑出門,提著燈籠,黑夜之中,一盞盞的燈火遠遠看,就像一盞盞飄在空中的鬼火,所以又叫
「鬼仔市」!
其實這樣的生活方式不是臺灣獨有,在北京也有一條街,古時也作為買賣市場之用,因為同樣的理由,便被稱為「鬼市」,後改為音同字不同的「簋市」,「簋」其實是中國一種吃飯的器具,雖然現在這條街已經不是市場了,但卻發展成一條最熱鬧的飲食街,一條街有上百家火紅餐廳在此經營,各家菜系應有盡有,和我們的士林夜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