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人生〉南山耀眼的星星 記造墓師傅金太郎

金太郎

文圖∕吳昭明

金太郎是位造墓老師傅,本名邱和平,臺南鹽埕人。

初遇金太郎是在民國一○七年年底,當天,守護臺南南山公墓自救會的多位夥伴,由龍脈學者吳明憲導覽,走訪南山。一行人聚在火化場西北邊的地藏菩薩佛像前禮敬菩薩時,忽地,一位橢圓臉龐,頭頂光禿,胸脯前挺,身材短小、皮膚黝黑、肌肉結實的老先生,從菩薩身後的山坡快步「衝」下來。趨近時,一看,竟然打赤腳。赤腳行走墓地,無懼如利箭般的菅芒與帶針刺的含羞草,如此能耐,除了佩服,也留下深刻印象。

老先生自我介紹之後,興沖沖地主動引領大夥兒觀看地藏菩薩前方不遠處,竹溪的支流大林溝,以及連戰家族兩處祖墳,還有,過南山橋,許文龍家人的墳墓等等。之後,多次南山公墓巡禮活動,金太郎每每「蹦出來」,插播幾句,笑嘻嘻地講述幾位名人家族在南山的故事。

金太郎本名邱和平,生於一九四一年,祖母隨俗,幫他取個日本名字──金太郎。老先生喜歡人家喊他金太郎,守護南山的幾位伴習慣以日語發音稱呼他「金太郎桑」。大老遠看到他,就揮揮手,高聲喊「金太郎桑!」向老先生問好!

住在鄰近南山的鹽埕,因為家境的關係,打從國小畢業,很自然地就跟隨造墓的「土水師傅」四處討生活。學藝,先從「撿骨」開始。老先生說,「撿骨,從小就沒在怕」。

近70年經驗 樂與年輕人分享

金太郎累積近七十年風水、造墓、撿骨的豐富經驗,懷著傳承的使命感吧,樂於和年輕人分享。守護南山公墓的同伴麥歡樂說:「金太郎是他『南山學』的入門老師。」有幸聆聽老師傅在現場講解造墓的技法,包括細部,像墓手、墓碑、花磚等等的技術。老先生興致高,解說造墓工法之後還引領大家參觀幾門名人的墳墓,講講墓主的故事。傳承技藝的殷切之心,以及待人的熱誠在在令人感動。

談金太郎,不能不簡略談談南山公墓。

南山公墓位在臺南臺地西南緣,是臺南臺地最後一處保存完好的古地形,也是歷史地理的活教材。南山是時歷時近四百年,占地近一百公頃的墓葬區,裡頭有四座明、清古墓是列管的市定古蹟。行走南山,一路高低起伏,且坡度相當大。如此地形的形塑,乃因竹溪,以及十幾二十條小支流蜿蜒流過,長年侵蝕臺地所造成。這些大大小小的水流切割出許多一重山一重水,溪流、丘陵環環相抱,以及臨溪的小谷地,進而衍生出好幾處龍脈學說的「吉穴」。如此高低、破碎的地形並不適合居住,卻是先人長眠的風水寶地。

由於日據時迫遷府城城郊多處墓地,這些墳墓多數遷葬到南山,因此南山有許多「歷代祖先墓」。一門歷代祖先墓有安葬三、五位先人,有一、二十位,有八十一位,最多一門高達四百六十七位。一門安葬四百六十七位,實難以想像!還有幾處「萬人塜」,然則,總共有多少先人長眠南山?

風水絕佳的古老墓地,因此,像林朝英,以及府城「三吳、三黃、一石」,這些清代著名的儒商、名門家族,都卜葬南山。近代,不遑多讓。中央研究院遷臺,第一位臺灣籍院士潘貫的祖墳、大法官孫森焱的祖墳就在南山,全真教來臺第一位教長袁明高也葬在南山。南山還有多處佛教、齋教、天主教、長老教會的墓園,像長老教會墓園,西方傳教士、文化協會多位先賢,還有許許多多府城名人家族的墓地。南山,到處名人,到處故事,幾是一部鮮活的臺灣史。

除了深厚的人文蓄積,由於四百年來絕少碰觸,南山仍保存臺南臺地的古老地形,草木到處生長,也是野生動物棲息的好地方。長年在南山觀察野鳥的張家豪說,南山有上百種野鳥。

南山地勢低,南緣緊鄰臺南機場,也是夏天從高雄來的南風吹進府城城區之前,降低氣溫的廊道。

南山真是人文、生態的寶地,不過,臺南市政府有意開發南山,於是有守護南山公墓運動。守護南山不但成為文化界的熱門話題,有關南山總總,似已衍生出「南山學」,不但有相關的學術研討會,還有多位研究生引以為論文題目。

金太郎在大林溝水塘邊解說。

導覽大林溝 話匣子停不了

近三、四十年來,金太郎以如此特殊的地方為「家」,卻眼看著家裡一座座先人墳墓被刨除,乃至於可能和刨墳有因果關係的世道人心日漸澆薄等情事,實令他感慨莫名。因此,落寞、消沉的情緒,難免顯現在他的臉龐上,且流露在言談之中。

自救會的友人,家住南區的阿晃老師就近關懷他,為了鼓舞老師傅的士氣,曾安排「踏查大林溝」活動,邀請他引導。有一次大林溝生態之旅,除了守護南山的同志、多位大學生,還有一對年輕夫婦抱著小孩,共有三十餘人參加。導覽活動開始,先在在地藏菩薩神像前默禱,接著由金太郎帶隊,朝東走下山坡。進入大林溝得經過竹溪岸邊,話題,還是從連戰曾祖父連得政,以及伯公連城璧的墳墓開始。此地是大林溝、竹溪的匯流處,龍脈學者吳明憲為大家解說,「兩水相交,必有一穴」,想,這是連家祖墳卜葬於此的原因吧。

跟著金太郎走過小橋,進入大林溝流域。一上橋,眼前赫然出現一條剛剛剷除長草的小路。南山的草長得快而茂密,才初夏,草長已半人高。顯然金太郎一大早就先來勞動服務,為大家開路。

小溪發源於「大林」,故名諸「大林溝」,大林溝水淺,從草叢間可循河床溯溪而上。水流所衍生的沼澤區有一坨坨南海溪蟹堆疊的小砂球,金太郎說這裡是「毛蟹穴」,是風水吉穴。毛蟹穴,加上兩水相交,這是連家祖墳卜葬於此的緣由吧!

大林溝的下游,水質清澈,張家豪指出,此處平常幾無人跡,這灣清水成了野鳥的私密澡堂──更靈動大林溝!

大林溝壯碩的樟樹。

林相豐富 讚歎大自然力量

大林溝上游有幾洼小水塘,可能有泉眼而水源充沛,這也之所以谷地呈沼澤地形,且鋪滿青草、小樹,林相豐富的原因。溪谷,一路開闊,最寬處應超過五十公尺。一道小小溪流竟然切割臺地成為如此地貌,著實令人訝異、讚歎大自然的力量。接著,走階梯上山坡,看金太郎的傑作去。山坡上有百年老樟樹和金龜樹,兩棵樹都長得健康、高大。山坡的植被繁複,真是個滋長百年老樹的好環境。這兩棵百年老樹,是應該列管、保護。此處山坡的高低差在四、五層樓之譜,選擇這種地方安葬先人,得先營建階梯、扶手,付出相當可觀的金錢和心思,在在顯現子孫的孝心。一到山坡上,金太郎請大家觀賞他營造的阿霞祖墳。

南山禁止土葬多年,而金太郎已八十高齡,眼看墓葬的相關工藝不無可能失傳,守護南山公墓的青年夥伴,古雯和薛若儀等人,乃多次訪談、記錄老先生。

撿骨造墓 自傲沒幾人精通

金太郎一開尊口,每有新東西,是值得好好仔細記錄。談造墓,金太郎說,「簡單啦!」其實,撿骨才是學問。近年來,撿骨多為了火化後進塔。即便要火化,老先傅撿骨時也是慎重其事,例如左、右手,左、右腳一定要分裝在四個塑膠袋裡,分別處理完之後才組合,他不容許攪和在一起。「肋骨有十一支,有十二支的,龍骨有二十四目,或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目不等。」老先生自傲地說,可有幾個人知道?

敘述撿骨的絕活,金太郎是難免「亢奮」,略帶微笑地說著,只要看墓碑就知道「這門風水是否蔭身」。蔭身有:豆腐蔭、水蔭、半蔭等。由於地氣的影響,蔭身,不可白天撿骨,以免陰氣上身。三十多年前,他撿骨時不慎染上屍毒,嚴重到生殖器腫脹,全身奇癢,最苦的是,癢得十多天睡不著,實在熬不下去,「祈求關聖帝君救命」,才痊癒。

老先生「偷偷」告訴大家,大林溝谷地邊邊的密處,有間他的「祕密基地」。簡陋的工寮裡,放著鏟子、鐵鍬等吃飯的工具,還擺放他母親、妻子等先人的照片。由於長時間駐守南山,金太郎說,「想她們時,方便就近看看」。看似粗獷、憨厚,不意,對家人摯愛之情竟如此濃馥!

妻子過世之後,或是為了照顧孩子,晚近三、四十年來,金太郎長年駐守在南山,不再到其他地方造墓。而此生最牽繫的地方──南山公墓,就成了他另一個家。

潘貫祖墳直式精美雕塑。

風水好 離開凡塵陶然靈氣中

之所以成天守在南山,尤其大林溝一帶,除了工作、情感,金太郎解釋說,「風水好」,「有水就會活」,光是大林溝就有幾處好風水。且一再強調,這是不少名門望族安葬先人在大林溝一帶的緣由,老先生或許也陶然在風水的靈氣之中。

老先生去年秋天離開了他早已厭倦的凡塵,與他的母親、妻子團聚去。不過吾人深信,金太郎依舊駐守在南山,而且經常四處走走,看看他的傑作,也等著走訪南山的年輕朋友,好照面時歡欣地聽一聲:

「金太郎桑!」

即時

〈青春藝研堂〉省躬食農教育 學童化身小農

南區省躬國小推動食農教育,與台南區農業改良...

〈青春藝研堂〉南應校友曾意雯 服設專業應用影像產品...

台南應大服裝設計校友曾意雯,結合服設所學創...

毒蟲情侶檔拒檢逃逸 無辜騎士慘遭撞飛送醫

記者黃秋儒/台北報導 中和警分局南勢所員警昨...

可疑男持袋徘徊 三重警逮「誠實通緝犯」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三重警分局三重派出所員...

近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