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 執著

■吳重達

身材中等的中年女性,來診主訴左膝關節前、內側痛已2個月,無過去受傷史,天天練跑,1週總里程至少140公里,就是每天至少跑一個半程馬拉松的意思。最近跑完一個馬拉松比賽後,膝痛就來了。

另1名30出頭男性,爬山、跑步、腳踏車是他的最愛。有天他騎腳踏車回家,里程超過200公里;隔天去爬了個中級山。然後,膝痛就發生了。大家需知道,台灣的中級山是所有台灣的山中最難爬的,不能等閒視之。

女性病人的臨床臆斷(Clinical impression)是皺襞症候群,是過度使用性運動傷害。醫師告知,理學檢查發現她的左側腿後肌群緊縮;病人恍然大悟,說她最近身體前彎、下腰變差。她以前雙手可摸到地面,現在只到踝關節附近而已。

男性病人則是股四頭肌與臏骨上方交界處的肌腱,股骨外踝與腿後肌在脛骨上、內側的附著處(鵝足肌腱與滑液囊)都有壓痛與腫。理學檢查偵知,臏骨─股骨關節面有嚴重壓痛感,鵝足滑液囊積水、髂脛束摩擦、腿後肌緊繃,這也是過度使用性運動傷害。

運動者平日做合理的運動量就有強身效果;當每次運動量都處於接近身體可承受的上限,過度使用的疑慮就存在了。有些運動員事實上都忍著,或忽略身體的一些「小痛」,堅忍不拔、努力咬牙鞭策自我。殊不知,若無充分休息,再加個量大的活動就會產生傷害。稱之為急性加慢性傷害(Acute on chronic)。

治療原則是先休息,復健,再漸進式的慢慢恢復至可全力運動;依傷勢嚴重性而有不等的恢復時程,6週是傷者必須付出最短的時間。醫師對病人做了自認充分的解釋與教育,男病人說他2週後一定得去挑戰鐵人三項,女生則是1個月後絕不缺席一個超級馬拉松比賽。望著十分執著、態度堅決的病人,醫師也只能苦笑回應。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