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第4高高腎壓 避免洗腎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每8名成人就有1人腎臟病變,20歲以上成人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已逾12%,且高達96%患者罹病卻不自知,國健署與醫界共同呼籲,正視「高腎壓」症狀,以免錯失發現早期腎病的黃金治療期。

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為腎臟病常見的危險因子,若無適時控制與治療,將會損害腎臟、影響腎功能。響應3月10日世界腎臟日,國健署攜手醫界,共同呼籲國人重視早期慢性腎臟病防治,勿輕忽第四高「高腎壓」。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黃尚志表示,慢性腎臟病易伴隨併發症,需留意第4高「腎高壓」,當大量血液通過腎臟,血管內壓力上升,形成腎壓(腎絲球內壓),若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佳,腎臟代謝功能負荷加重,恐導致腎壓過高造成損傷。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吳麥斯形容,腎臟就像汙水處理廠,若汙水過量就會出現「高腎壓」。慢性腎臟病症狀起初多不明顯,等到第1、2期慢性腎臟病出現蛋白尿才知,若早期發現控制,有機會逆轉。

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詹鼎正也指出,老年人腎功能較差,更擔心要洗腎,不敢吃鹽、蛋白質,導致更加虛弱。所以必要維生素仍需攝取,就算驗出慢性腎臟病第3期,只要將血糖、血壓、血脂控制好無需過度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