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拚太空產業 天時地利人和

「台灣太空產業發展與商機研討會」。(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中華民國風險管理學會、國家太空中心、金屬中心共同舉辦「台灣太空產業發展與商機研討會」,從產業技術與投資環境的角度,探討台灣太空產業的發展,在這場競賽裡如何響應政府政策、整合金融業長期資金、太空產業技術生態鏈與風險管控,為台灣再創下一個兆元產業?

金屬中心指出,二0二二年是太空產業發展元年,世界各國都積極進軍太空,專家預估未來十年將會有數以萬計低軌衛星發射,也會帶動衛星本體製造、地面設備系統等需求,解構衛星產業經濟現況,包含衛星製造、衛星服務、地面設備、衛星發射四大部分,產值就高達二千七百零六億美元。

中華民國風險管理學會理事長張士傑指出,二0二0年全球太空經濟規模約三千七百一十三億美元,去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太空發展法,成為台灣第一部國家太空法案,除了政府的大力推動,隨著太空科技的演進與商用普及化方向,太空勢必成為下一個國家和企業不可缺席的基礎建設市場。

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分享「太空產業的關鍵技術與生態」,提到未來將是「衛星滿天」的盛況,但操控衛星運作、傳回來的訊號如何接收、分析,包含基礎建設、晶片設計與終端產品的商機,以及重要零組件能否自製,亦或是建立國際品牌等更是關鍵,對台灣而言,現在發展太空產業是「天時、地利、人和」,太空中心願為領頭羊,強化自主衛星發展能力,加速國產太空元件的測試服務,建立台灣自己的太空技術。

金屬中心執行長林秋豐以「太空產業的商機分析」表示,過去太空是軍事國防,現在已進到商業領域,透過太空所觀測到的一切,都影響著我們食衣住行;而以衛星製造來說,對於小型化、低成本的衛星需求上升,致使衛星使用年限縮短,未來需製造更多的衛星才能滿足高涵蓋率、大頻寬的通訊品質,這時台灣就能發揮精密製造的優勢來搶攻這塊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