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喝5公斤升水還是渴…

(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台中市一名30歲的上班族小戴老是覺得口乾,1天喝了超過5公升的水,還是解不了渴,甚至嘗試青草茶、養肝茶等,卻一點效果也沒有,經中醫師詳細診察,給予溫腎助陽、健脾益氣的藥物後,飲水量逐漸恢復正常,讓他直呼終於擺脫水桶人生。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中醫師陳書怡表示,口乾是一個主觀的症狀,一般若排除腹瀉、嘔吐、運動後大量水分流失、水分補充不夠等情況後,中醫會將口乾的原因歸納為外因、不內外因、內因等3個面向。
陳書怡指出,外因部分,常見在急性或是慢性的感染,像是感冒症狀發作的前1天,就會覺得特別口乾,一直想要灌水;或者是慢性胃潰瘍的患者,容易有口乾、口臭的症狀;另外癌症患者接受放射線治療,在中醫的觀點視為熱毒,會導致黏膜或是神經受損,無法產生足夠的口水分泌,也會導致患者口乾舌燥,甚至還會有鼻腔或口腔出血的可能。
至於不內外因則是常見藥物或肥甘厚味飲食引起,如鎮靜安眠藥、利尿劑,以及過敏患者使用的抗組織胺藥物,甚至是荷爾蒙藥物等也都必須列入考量,而油膩、香甜、味道濃郁、酒精等食物,屬於濕熱之品,也會讓體內處在慢性發炎的狀態,例如糖尿病常是口乾的原因。
最後則是內因部分,當情緒起伏大,容易誘發身體內的免疫力以及內分泌系統的紊亂,像是甲狀腺亢進、尿崩症或是自律神經系統的失調,讓交感神經處於亢奮狀態,使代謝後的產熱增加,也會出現口乾舌燥的情況。
其中,乾燥症會造成乾到無法正常說話,除了風濕免疫科定期的檢查及治療外,配合中醫清熱化瘀、滋陰潤燥,更能幫助穩定病情。
陳書怡表示,現代醫學在水份的攝取以及排出方面,有非常明確的計算方式,民眾在感覺到口乾舌燥之時,應尋求專業合格的醫師診治,千萬不可自行服用不明的藥草汁,以免延誤病情,平時也應適度的運動與正常的作息,避免身體過度耗損、機能退化,才能維持好的身體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