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實驗教育三法自公布施行迄今,各類型實驗教育機構及學校的數量逐年增加。統計一一0學年度參與各類型實驗教育學生人數已達二萬一千五百九十人,顯示家長及社會各界認同實驗教育的創新模式,實驗教育已成為我國教育體制的一環,提供家長及學生不同於學校的另類教育選擇。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特色相當多元,以巴楠花部落小學為例,該校透過「時間解構」的方式,將課程分為「文化力」、「升學力」、「科學力」及「美學力」等四大領域共計十二個不同科目;台南市左鎮區光榮實小結合「山林博物館」成為唯一校館合一的學校,校園裡有自然史教育館及化石館,共構成全國唯一的化石園區學校,集合自然、科學、人文、觀光及教育功能,成為多元探索、體驗學習的學校。
雲林縣樟湖生態國中小以「給孩子公平發展天賦的舞台」為願景,該校實驗教育課程採用「教師成長地圖」、「課程發展與教學」、「品格與情緒學習」及「校訂四季課程」四軌並行的策略,建構兼備「社交情緒學習」、「品格鍛鍊」、「個人化學習」、「文化回應學習」及「永續發展學習」的學生學習圖像。
國教署每年持續補助學校辦理實驗教育教材研發、課程實施、教學研習及活動所需經費,公立實驗學校首年最高補助八十萬元、第二年以後每年補助最高四十萬元。相較一0六學年度五十三間實驗學校,一一0學年度已成長至九十九間,以持續協助實驗教育工作者專業增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