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光復鄉馬太鞍部落種回古老的黑芒紅米稻種cilipeday,勾起部落耆老小時候看著長輩製麴做酒、品嚐的美好回憶,卻記不清楚到底怎麼做出來,因此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委託輔導師陪伴族人找回傳統作法,帶給耆老好久不見的熟悉滋味,並辦理酒釀推廣活動。
為了推廣馬太鞍部落傳統陸稻利用,花蓮農改場與部落合作在撒巴勒奧協會的傳統家屋前舉辦酒釀製作體驗活動,內容包括古來種陸稻復育介紹、釀酒植物種類及生長環境解說、田野採集,到酒麴說明及酒釀製作,帶領參加的民眾深入體驗當地農耕生活文化,港口部落的舒米特地前來交流,也分享港口的傳統製酒方法與傳承。
馬太鞍部落自去年在花蓮農改場協助下,嘗試復育原住民族傳統陸稻,今年第一期再種下十一種陸稻品系,包括部落八十二歲吳連妹阿嬤自行保存的黑芒紅米稻種 cilipeday及花蓮農改場提供十種產量表現良好的陸稻品系。今年七月收成後,部落耆老回想起以前陸稻與生活密不可分的情景,特別是用於祭儀的釀酒,耆老們非常懷念它的滋味,希望能再嘗一嘗。
參與本次活動的民眾表示,對於族人找回陸稻傳統文化的付出,非常感動,親自用雙手混拌煮熟的古來種稻米與酒麴,製作阿嬤記憶中的酒釀,不但有趣、更是別具意義,而且學到了各種釀酒植物及酒麴、酒釀製作,真是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