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齣耗時一年多、導致華航白白耗費鉅資的機體塗裝變更鬧劇,總算在行政院長蘇貞昌坦承「飛不出去」後,終於落幕了。交通部長王國材還向立院辯解,表示華航還是會朝可以飛得出去、避免與中國大陸混淆的方式處理。這場政治鬧劇不僅搞得華航灰頭土臉,最後還是由華航自己出面收尾,卻還不知道蔡政府要鬧到幾時?
整起事件緣於二0二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各國無不遭受病毒侵襲,華航執行運送口罩援助歐美國家任務時,因貨機上有斗大的華航英文名稱「China Airlines」,不少海外台灣人向民進黨反映,稱China會讓外國人誤以為是中國大陸援助口罩,因此民進黨立院黨團就提案要求華航改名,藉此打兩岸認知戰。
根據時任交通部長林佳龍的說法,「華航作為代表台灣的國籍航空」,應強化國際識別,「避免與中國混淆」,所以請華航著手準備在機身上或內裝,多設計一些台灣的意象或元素;當時行政院長蘇貞昌全力支持,也表示應在機身強化「台灣」字樣。最後華航的機體塗裝將China Airlines大幅縮小後移,並利用貨機Cargo字樣嵌入台灣意象,結果成了四不像,連綠營立委都說外國人不一定看得出「台灣」意象。
一年多悄悄過去,華航根本無法讓這三架貨機飛到大陸或香港,反而添增整個機隊的調派難度。媒體報導,華航新添購的貨機塗裝將回歸正常,以免再橫生枝節。換言之,整起風波回到原點,民進黨操弄「愛台灣」,卻讓華航及國人付出更多成本及無形代價,實在得不償失。
誠如熟悉航空業的相關人士所言,華航改名的困難就在航權與航約問題,因為涉及必須和現有已簽約的航點重新談判航權、簽訂新航約,倘若對方不接受,屆時該如何收尾?更重要的是,每家航空公司都有國際航空運輸協會所給予的一組英文代號,任何航空公司都不得隨意更改。試問,蔡政府敢讓華航冒險更名,就為了攫取政治利益的台獨幻想嗎?
很顯然,民進黨只敢在台灣搞大內宣,完全不敢碰觸華航更名。就像之前東京奧運正名運動一樣,只會藉此欺騙國人以牟取黨派私利,整個執政都圍繞著統獨原地踏步,一再上演「尾巴搖狗」的欺騙國人戲碼,到頭來還是做不到任何實質進展。現在還是有少數民進黨立委執意要華航持續更名,難道這些人非要鬧到華航飛不出去,才肯收手罷休?況且掌握行政權的民進黨不敢碰,結果是黨籍立委整天自嗨跳針,國人應認清綠營的兩手策略,以免上當。
民進黨過去喜歡抹紅在野黨,貼上「中共同路人」或「舔共」標籤,現在又用「在地協力者」通稱,就是利用二分法,把不認同其兩岸路線的人打成「不愛台灣」,遂行其有針對性的「認知作戰」,顯然就是要發動網軍側翼對在野黨進行無差別攻擊抹紅,以利其選舉操作。
就像國民黨批評蘇貞昌「迷途知返」一樣,民進黨應放棄以意識形態治國的錯誤心態,不要為了選情而繼續玩弄正名制憲的老把戲,把台灣推向兩岸對抗的無底深淵,只為了鞏固其綠色政權。再者,台灣想走出去,就應先壯大自己,讓國際社會不敢忽視我國的存在價值,而不是炒作其他國家都看不懂、也不願支持的更名運動,到頭來浪費有限的國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