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圍過粗 小心代謝症候群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38歲白先生參加高中同學會,過去還曾參加籃球校隊的他,被調侃伙食很好、胖了好幾圈。健康檢查結果顯示,腰圍過粗、三酸甘油脂偏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偏低,符合代謝症候群情況,醫師當場建議應立即改善生活型態。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代謝症候群不是一個特定的疾病,是血壓、血脂、血糖、腰圍異常的統稱。依據2007年台灣國民健康署標準,以下5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3項或以上 者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腰圍過粗、血壓偏高、飯前血糖偏高、三酸甘油脂偏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偏低。

根據研究發現,肥胖者及非肥胖者若長期體重增加都有較高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若有代謝症候群,將比一般人增加6倍得到糖尿病的風險、4倍高血壓風險、3倍高血脂風險、2倍心臟病及腦中風風險。

需特別注意的是,台灣於2020年已進入肥胖時代,台灣 45歲以上的人,無論男女,有超過50%以上都有過重(BMI在24~27)、甚至是肥胖(BMI大於27)的問題。國健署109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40歲以上過重或肥胖者共有105萬人,其中5成以上(約50萬人)的民眾有代謝症候群。

潘富子指出,有肥胖問題的民眾大多為飲食控制不佳所造成,建議在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外,盡量選擇原形食物、減少攝取加工食品,份量也要做到控制,別因為愛吃就貪吃幾口。

潘富子也建議,善用由國健署所設計的「我的餐盤」,可方便了解及控制每餐6大類食物要吃的量並做到均衡飲食。定期健檢監測血壓、血糖、血脂也是相當重要,可及早發現代謝症候群相關危險因子,及早介入與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