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童走路搖晃 髖關節發育不良

醫師洪志凱說,愈早發現髖關節發育不良,愈容易治療。(成大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2歲10個月李姓女童因走路緩慢搖擺不穩定,媽媽帶到醫院檢查,發現她的雙側髖關節脫臼及髖臼發育不良,經討論決定接受髖臼的沙特氏切骨術、股骨切骨術與髖關節開放復位術,將髖臼骨頭重建且將股骨頭確實復位在髖臼裡。術後配合石膏固定6週與3個月的脫臼吊帶治療,觀察恢復中。

成大醫院骨科部小兒骨科醫師洪志凱表示,兒童的髖關節脫臼及髖臼發育不良,原被稱為先天性髖關節脫臼,但因為非急性創傷導致,而是在發育過程中漸漸發展而成,因此現在稱之為「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髖關節發育不良因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也不會有疼痛,常被家長忽略;此症在嬰兒時期有關節鬆脫的狀況,若未妥善處理,長大後會導致髖關節脫臼、長短腿、終身跛行、退化性關節炎等長期病痛。

他說,兒童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危險因子,包括第一胎、臀位產的嬰兒、羊水過少、多胞胎、女性、具有家族史的小朋友,發生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機會會增加。目前兒科醫師也會協助針對新生兒的髖關節進行篩檢。新生兒父母親可透過以下現象,來發現髖關節發育不良,包括換尿布時孩子的大腿不容易被往外展、孩子的髖關節有聲音、孩子兩隻腳彎曲併攏時發現膝蓋高度一高一低、孩子大腿的皮膚皺摺左右不對稱等,若有發現以上警訊,宜儘早就醫接受評估。

洪志凱提醒,愈早發現髖關節發育不良,愈容易治療。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孩子,如超過1歲仍未處理,會影響孩子行走,導致動作發展遲緩的問題,若在出生後3個月內早期發現,使用脫臼吊帶治療,大多數都可治癒,若保守治療失敗或患者年齡在1歲以上,則需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