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面神經麻痺 分急慢性期治療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行政院長蘇貞昌連日拚政績,助講時被發現臉部神情怪異,經確診為顏面神經麻痺,醫師提醒,顏面神經麻痺又稱臉中風,除了就醫治療,還需要休息與復健。
 振興醫院運動復健科主任陳建成表示,顏面神經麻痺俗稱面癱,有時候又叫做臉中風,急性期通常是會掛急診和內科處理,一方面是要確定診斷及做鑑別診斷;一方面是早期治療,以減少後遺症。
 顏面神經通常在發病當下就開始被破壞,病毒直接侵犯及破壞神經,同時病毒還在繁殖增生當中,通常時間是1到7天,以第2天會是最高峰,但如果免疫力有問題的人,常常會更嚴重而且時間會拖更久。
 由於神經因缺血、缺氧或發炎反應等間接破壞,因此在急性期,通常需要藥物治療,包括抗病毒藥物、類固醇和消炎止痛藥、維他命B12等。
 過了急性期,因為神經已經一部分被破壞,運動功能障礙難免會發生,這時候端看被破壞的神經數量的多少,來決定嚴重度。
 不過,已經發生的損壞不會立即恢復,這時候已經無法靠立即性的治療來獲得立即性的恢復。
 陳建成表示,神經的恢復又可分成兩部分,如果只有神經鞘(神經外包膜)受損,恢復速度會比較快,有時2-3週就會慢慢恢復;但是如果是神經索受損,恢復速度就非常緩慢,每個月大概只長3公分左右,更嚴重的甚至不一定會完全恢復。
 陳建成表示,過了急性期以後的復健治療,包括:以熱療及按摩促進臉部肌肉之血液循環;電療刺激顏面肌肉防止肌肉萎縮;顏面肌肉運動,如提眉、皺眉、閉眼、眨眼、噘嘴、吹氣動作、嚼口香糖等。
 根據統計,輕度顏面神經麻痺2-3週左右會好,中度的話可能經過1-2月會好9成,如果是重度的話在3-6月後會好7-8成。
 陳建成表示,由於神經每個月最多只長3公分,所以在慢性期接受治療都需要時間,讓神經生長及修復,病人一定要有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