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府城廣角鏡 〉 公視董監事選出,只是改革的開始

延宕957的新任公視董事會難得在「極高共識」中投票產生。(取自公視網站)

褚瑞婷

公視第七屆董事會終於在日前順利組成,本屆共有董事十九位、監事五位,歷經兩年三次的審查委員會之後,延宕九百五十七天的新任公視董事會難得在「極高共識」中投票產生,雖然輿論認為此舉是政治協商之後相互妥協的結果,但在公廣集團跟華視出包不斷的狀況之下,企圖用政治力介入媒體的藏鏡人也不得不暫時縮手。

公視董事任期為三年一任,意即上屆董事形同整整延任一屆,文化部自知「難辭其咎」,新屆董事順利產生後,文化部表示將儘速提送董、監事名單至行政院核定,期盼公視第七屆董、監事會能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交接並開始運作。但是,新屆董事選出,董事長跟總經理也將陸續產生,公視集團跟華視所面臨及發生的問題就能妥善處理了嗎?答案似乎並非如此。

公視前總經理馮賢賢對於新任董事會成立並不看好,甚至直言批評:「公視蟑螂老鼠舊的去了新的來。」而長年關注公廣議題的政大教授馮建三也在媒體表示,公視內部有很多需要檢討的問題,最重要的還是選出適任的董事長與經營團隊,而從公視法修法著手,檢視公視的組織定位、經費來源、董事等問題也是必要之舉。

由此可知,公視新屆董事選出只是暫時紓解懸而未決的壓力閥,並沒有觸及公視改革的問題核心。那麼,公廣集團真正的解方在哪裡?

當然,公視法修法絕對是勢在必行的一條路,文化部也表態將在下一會期送出修法草案。而在修法重點方面,像是下修董事人數、降低董監事審查委員會審查比例的門檻都是社會輿論普遍有共識的方向,而是否放寬政府每年補助公視限制及新增國際傳播業務則是仍有討論空間,但「行政院得指派董事長」則是負面意見較多。

華視新聞台近來的狀況連連,都已經被質疑總經理是否有政治色彩,再加上社會各界希望公廣集團能藉由這次的改選,一鼓作氣地破除桎梏,消除不良習氣,能夠真正觸底反彈,藉此創造公視生機。從此來看,行政院指派公視董事長是不智之舉,公視法的修法絕對不能再向政治力靠攏。

公視董監事的成功選出,只是代表延宕已久的行政程序終於完備,但公視真正的改革之路才正要開始。舉例來說,當務之急就是華視問題必須儘速解決。本以為十三天連六錯就已經是新聞製播的出包極限,沒想到華視這兩天又出錯了,將前副總統陳建仁誤植為「美副總統」,這次出錯的單位輪到國際中心,這是華視新聞台的第七次誤植。這也意味著,就算NCC跟文化部都聯手出動調查華視內部製播SOP並進行督導,華視還是無法達到「不出錯」的基本專業素養,顯見在執行能力及人員配置一定出現瑕疵,如何「補破網」就是公視改革的當務之急。

現在的公廣集團應該以「先求有,再求好」為目標,先做到新聞製播應有的專業能力,再深入檢討外界對於公視內部經營管理的各項問題,包括公視從業人員的執行效率、公視集團以政府標案為重要預算項目來源的經營型態、節目規劃與市場收視率之間的供需問題等等。除了公廣集團的使命感之外,如何做到接地氣卻又能有公視風格的節目類型,也是過去與現在談到公視改革時會討論到的方向之一,期待這屆通過朝野「高度共識」改制而成的董事會,能帶給公視真正不同的風貌。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永續發展組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