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量降不下 中醫視訊診療助抗疫

透過「中醫視訊診察」,依患者症狀、體質,辨證論治開立專屬處方,加速病症緩解。(南市醫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22歲柬埔寨男大生來台求學已打完兩劑疫苗,卻在解除隔離前1天確診,被收治於台南市立醫院負壓隔離病房。隔離1個月後,病毒量未下降反而持續增加,經會診中醫部視訊問診,開給藥方服用後,病毒量也持續下降,約1週後達到解隔離的狀態,順利出院。

南市醫中醫部醫師郭鈺君指出,這名柬埔寨男大生新冠肺炎確診並無任何明顯症狀,研判因長期隔離在負壓病房,加上語言不通,日夜顛倒,三餐也沒有按時吃等因素,導致免疫力下降,致病毒量不減反增。於是給予一些乾薑、厚朴、甘草等增強腸胃正氣;魚腥草、荊芥、黃芩、薄荷、防風、藍根等疏導邪氣;酸棗仁湯安神除煩,以及四逆散、香附等幫助疏肝理氣。患者服用後,身體開始出現紅疹但不會搔癢。

她說,新冠肺炎從中醫的角度是屬外邪入侵、疫毒犯肺,而肺與皮膚相表裡,經過藥物協助得以將病毒從皮膚排出。患者體型偏乾瘦,常熬夜打電動,舌頭偏紅且舌面乾,判斷屬於陰虛體質,因此,除依上述藥方為基礎外也依體質,加上沙參、生地、黨參…等滋陰補氣的藥物。服藥後不但紅疹消退,病毒量也大幅持續下降。

郭鈺君說,中醫原本就有對抗大型流行病的經驗,古時稱之為「瘟疫」,是根據病原體進入人體後,邪氣與正氣鬥爭所表現的證候來擬定處方,而每個人正氣的狀態不太一樣,也無法單純以年齡判斷,例如年輕患者雖然無慢性疾病,看似抵抗力強,卻因長期食用冰涼食物或者生活作息不正常造成體內氣機不通暢。若僅是服用一般的抗病毒藥方,不一定能夠到達邪氣所在之處,仍是需要辨證論治,依體質與個人狀況開立適合的藥方才能達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