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高燒口臭厭食 疱疹病毒作怪

嘴巴周圍有水泡 診斷為疱疹性齦口炎 唾液具傳染力 家長應注意手部清潔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1名2歲大的幼童,幾天前發高燒到39度,當時口腔黏膜有破皮,被診斷為腸病毒感染,雖然隔天發燒較退了,但下巴周圍出現疹子,牙齦紅腫伴隨有局部出血和口腔異味,也較不願意進食。再次就醫經門診理學檢查,發現在牙齦、口腔黏膜、舌頭和嘴唇有潰瘍,嘴巴周圍的皮膚也有水泡,診斷為「疱疹性齦口炎」。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蘇軏表示,疱疹性齦口炎主要是由第一型單純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好發於6個月到5歲的孩童,其他年齡層也可能感染,是經由接觸到含有病毒的體液傳染。

在症狀方面,患者會有發高燒、口腔潰瘍、口臭等症狀,並因口腔疼痛而造成厭食;另,蘇軏指出,此疾病的特色是牙齦會出現紅腫和潰瘍,稍微碰觸便會流血。由於患者的唾液具有傳染力,接觸到破損的皮膚可能會出現水泡,喜歡吸手指的嬰幼兒,便有產生「疱疹性指頭炎」的機會。

蘇軏說,由於腸病毒感染的「疱疹性咽峽炎」和單純疱疹病毒感染的「疱疹性齦口炎」都會在口腔出現潰瘍,在疾病初期不好區分。大致來說,腸病毒感染的潰瘍主要出現在口腔後半部,而單純疱疹病毒感染的潰瘍則在口腔前半部。

此外,腸病毒感染者牙齦大多是正常的,牙齦的紅腫和出血是單純疱病毒感染的特色。

在治療上,原本健康的兒童只要使用退燒止痛藥,加上注意水分和電解質補充,柔軟、清涼的食物會較好入口,避免因疼痛不敢飲食而造成脫水或熱量攝取不足;對於少部分症狀特別嚴重或本身有免疫不全的患者,可以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以縮短病程。倘在治療過程中持續高燒不退、出現嗜睡、活動力明顯降低或是脫水跡象時,應儘快就醫。

蘇軏也提醒,家長在接觸患者的分泌物後要注意手部清潔,降低傳染疱疹病毒給其他孩童的機會。平時正常作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以增強自身免疫力也是預防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