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基隆崁仔頂魚市場的魚脯仔為最大宗,現在為何變少了?市議員張芳麗指出,凶手是核一、核二廠,排放廢水溫度高,造成魚種無法生存,這是海洋資源保護應該深思的。
基隆市議會二十日審查市府產發處海洋汙染監測、港區環境清潔維護與地方發展海洋永續經營管理等預算,莊錦田、莊敬聖、張淵翔、呂美玲等市議員提到漁業廢棄物,及在漁港釣魚的釣客經常製造垃圾,造成海洋汙染甚至漁船絞擺等。
談及海洋資源保護,讓環境永續發展,長期從事漁行生意的市議員張芳麗認為,應該去研究漁獲量為何會愈來愈少,她說,以前旭川河還沒加蓋,基隆崁仔頂的魚脯仔是全省最多的,漁民天未亮出海,捕撈寮仔魚、丁香及吻仔魚,漁船現撈汆燙過後曬乾滿載回港交給魚行去賣;以前的小管是外木山、金山、萬里、長潭尾最多,現在也都沒有了。
她說,全盛時期一艘船可捕獲五十簍,每簍四十台斤,每天最少五至六車的大卡車載到中南部去賣,到現在漁業資源漸缺,一天八到十斤的量,自己生吃都不夠,魚脯仔價錢也高,市面上看到的多半是進口貨。
張芳麗指出,基隆近海的漁獲量從民國六十八年起遞減,凶手是核一、核二廠,因為排放的廢水溫度非常高,這些魚就生存在近海與淺水所在,所以難以存活,但從未看過做相關研究,只會怨嘆漁產一直減少。
基隆沿海受東北季風影響,因為地形為一個坳,很多垃圾自然一直漂進來,張芳麗說,垃圾一直都很多,要清不容易,天然地形所致,就像台北港要天天抽沙,海岸沙愈積愈多,船隻將無法靠岸,這些都是人為破壞。
產發處長林青海說,垃圾清理、水質監測是市府目前做的,海岸線太長全用人力費用相當驚人,今年起做海岸線水下3D掃瞄,日後再觀測防波堤等是否移位,定期追蹤,對海岸線保護有幫助。
海域生態調查漁獲量遞減,與氣候變遷與過漁等因素有關,人無法勝天。林青海說,漁獲減量是大環境趨勢,但我們不能坐以待斃,所以要轉型,漁產品質提升,改變食魚觀念。林青海說,冰箱應在大海裡,撈夠吃就好了,與海大、經國等學校合作讓漁產價值再提升。
韓世昱提醒台電協和電廠外木山液化瓦斯場建立日後對海洋衝擊。林青海表示市府一直關切此議題,所以,要求台電做對海洋生態衝擊的評估報告,同時,市府要邀請專家一起把關,目前台電已有一些版本,但被市府退回去,因為不夠徹底,不是市府要的,仍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