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白眼潛鴨、巴鴨現蹤水雉園區

白眼潛鴨現身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公鴨一對「自目」特別明顯。 (李正峰提供)
 記者陳治交/台南報導
 南台灣十分罕見的白眼潛鴨,飛抵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台南市野鳥學會證實有三隻(二公一母),還有一隻巴鴨,呼籲賞鳥民眾在賞鳥亭內觀賞,不要為了取得好角度而闖入濕地,以免人為干擾嚇跑這群嬌客。
 台南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潘致遠表示,白眼潛鴨主要於東歐至中國新疆、內蒙一帶繁殖,冬季遷徙至南歐、北非、中東、南亞,小部分在東南亞及中國長江中、上游、東南沿海,台灣偶爾出現於海岸或河口濕地,屏東林邊、台南官田及七股、嘉義鰲鼓都有零星紀錄。
 三隻白眼潛鴨於十一月十日飛抵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一度以為是青頭潛鴨,比對野鳥圖鑑,十三日才證實其身分,公鴨一對「自目」特別明顯。另外,十六日發現一隻巴鴨,同樣是台南地區十分罕見的冬候鳥。
 鳥友李正峰日前花費長時間守候,拍到白眼潛鴨展翅美姿,羡煞不少鳥友。白眼潛鴨在台灣並非每年都看得到,三隻在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草澤地休息,下水游幾分鐘,拍個翅後又回到原來的位置。白眼潛鴨經常和其他潛鴨出現在同樣的棲地,往往要一隻一隻仔細分辨,才能找出白眼潛鴨。
 潘致遠說,南台灣是候鳥過境、度冬的棲地,棲地營造格外重要,但這幾年發現菱角田種植面積有減少趨勢,唯恐影響菱角田的濕地生態環境,棲地面積若減少,候鳥數量相對會減少,農地種電問題也值得重視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