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公衛學者6日指出,隨著疫情逐漸收斂,有助於走向地方流行;若能採取世衛生組織的「過渡期」監測建議,8月底確診人數可望降至萬人以下。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過去COVID-19大流行期間,以第5類傳染病法規範;疫情受控制後,各國逐漸恢復新常態生活,從大流行走向「地方流行」。世衛組織也提出過渡期流行監測及建議,期望COVID-19能走入第4類傳染病,轉以社區監測疫情,解除NPI及境外解封。
陳秀熙說,目前台灣各區流行逐漸收斂至地方流行指標(0.1~0.2%);進一步區分不同年齡族群,0~49歲每天感染率收斂至0.2%,50~69歲及70歲以上收斂至0.1~0.15%,各區疫情受到控制。中重症及死亡也有下降趨勢,考量疫情、中重症個案、存活率、抗病毒藥物使用率及效益、疫苗基礎劑與追加劑施打及效益、快篩準確度等指標後,推估台灣解封指數月底會降至0.3,低於「Omicron解封指數0.5」的標準,有助走向地方流行。
陳秀熙認為,若醫療能量緊縮未能改善,7~8月超額死亡仍可能達10~15%;但若能採取世衛組織提出的從大流行到地方流行的過渡期監測政策,有助於疫情控制且避免超額死亡。
陳秀熙說,依模型推估,在未考慮過渡期監測政策下,台灣走入地方流行後,月底每天感染人數約2萬7126人,8月底降至2萬3469人;若採取過渡期監測政策,月底每天感染人數可降至1萬2738人,8月底可降至642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