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治療有新武器,研究發現,PARP抑制劑用於帶有BRCA基因突變者的第一線維持治療可明顯延長無惡化存活期。但醫師提醒,病人負擔重、基因篩檢產生的社會風險是當前困境。
新加坡居禮癌症中心教授謝惠光在新加坡的一場記者會發布一項研究細節。該研究發現,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晚期卵巢癌患者,在化療後繼續以PARP抑制劑進行維持治療,有6成受試者3年內都沒有發生疾病惡化,相較於安慰劑組,僅有不到3成病患沒發生疾病惡化。
臨床研究成果顯示,以PARP抑制劑作為化療後一線維持治療,相較於安慰劑可降低疾病惡化或死亡風險達70%,且可明顯延長無惡化期,是卵巢癌治療的突破。
謝惠光說,大多數的卵巢癌患者中,有約1至2成是BRCA基因突變者。PARP抑制劑的治療機轉是,人體的DNA每天會因不同原因受到破壞,在正常情況下,DNA受破壞後會自行修補,若能破壞癌細胞的修補系統,癌細胞就會死亡。
與會的台中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婦癌科主任許世典解釋,DNA修補的路徑是PARP蛋白負責修補單鏈DNA、BRCA蛋白是雙鏈修復的重要因子。帶BRCA基因突變的癌症病人,BRCA不能有效修補受損DNA;又以藥物抑制PARP的修補程式,PARP和BRCA都無法運作,達到破壞癌細胞的目的。
儘管現在有新的藥物可用,許世典說,新的藥物還可口服,對病人相對方便,但病人常常「看得到、吃不到」。因藥價相當高昂,一天藥費就要約新台幣8000元,2年下來得花掉500萬元,多數病人無力負擔,政府應思考是否給予協助,可避免病人遭受不斷復發、生活品質低劣的威脅。
許世典也說,有意使用新藥的卵巢癌病人要做BRCA基因檢測,但檢測可能帶來社會風險,如有些人檢驗出來後擔心日後發病、害怕子女發病的心理壓力、沒有足夠社會支持,甚至可能連投保都成問題。但國外透過反基因歧視立法給予相關保障,台灣未來也得面對一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