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亞洲貨幣跌不停,應密切關注後續效應

台灣外匯存底頗為充足,匯率走勢不致失控。(中央社,資料照)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意外導致日圓對美元匯率暫升;但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日本仍將維持寬鬆貨幣政策,兼之美元升息趨勢未變,因此日圓恐續呈貶勢。事實上,不僅日本,自今年三月美元強勢升息以來,亞洲諸經濟體的貨幣都跌跌不休,台幣也在貶值行列。值得注意的是,匯率跌深勢將帶動若干層面的效應,更考驗風險管控能力,台灣應做好應有的準備。

美元於今年三月十六日升息一碼,為三年來首度升息;之後又於五月四日、六月十五日各升息兩碼、三碼,升息幅度之劇烈史上罕見。雖然美元升息的目的是要壓抑通膨,但也無異於對全球疫後經濟復甦潑上一盆大冰水。在美元強勢升息以及同為通膨所苦的情況之下,世界上許多國家紛紛跟進,但由於升息幅度低於美國,造成許多國家貨幣與美元產生利差、甚至利差擴大,這也是這波亞洲貨幣匯率趨弱的主要原因。

從數據來看,美元指數今年以來漲幅已步步進逼百分之十二。東亞主要經濟體貨幣方面,二月份日圓大致為一百一十四、五兌換一美元,近日已達一百三十六、七;韓元二月份大致在一一九二至一二一0兌換一美元,近日已達一三00附近;台幣二月份約為二十七點八、九兌換一美元,近日已達二十九點八左右;人民幣二月約為六點三二兌換一美元,近日已達六點六九附近。在最近半年內,韓元曾貶到十三年新低、日圓曾創二十年新低。由於這些經濟體的貨幣貶值幅度不一,對各經濟體的影響也並不相同。

即以日圓貶幅大於台幣而言,六月下旬台灣工具機業者即告急稱,日本出口報價已與台灣業者「幾乎快要沒有價差」,台灣工具機出口業者「相當有壓力」;機械公會統計,五月出口呈現連續二十個月正成長之後首度下滑。質言之,東亞主要貨幣匯率貶值,不僅反映與美元的利差,恐怕也與這些經濟體試圖透過匯率政策維持、爭取出口競爭力有關。

但是,匯率政策是把兩面刃,貶值固然有利於出口,但此波物價上揚的主要源頭是國際原物料價格大漲,匯率貶值恐怕對物價漲勢造成推波助瀾的效果。六日主計總處公布六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百分之三點五九,以美元計價的進口物價指數較上年同期上漲百分之十三點七二,但以新台幣計價卻年漲百分之二十一點三,此即與匯率因素有關。相對的,日本長期為物價低迷所苦,日圓貶值反而有助於刺激物價上漲,因此日本倒不擔心日圓貶值對物價的影響,反而想藉由貶值促進觀光經濟。亦即,由於各經濟體面臨的經濟景況不同,各經濟體也都有一本自己該念的「匯率經」。

另一個值得關切的層面,在於若干亞洲經濟體擔心匯率貶值幅度太大或速度過快,紛紛動用外匯存底穩定匯率。六月底馬來西亞外匯存底創下二0一五年以來最大降幅,泰國、印尼、南韓、印度外匯存底也分別降到近一或兩年新低。外匯存底多寡,關乎各國應對匯率風險的能力,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成因即與匯率急貶、泰國等國家貨幣當局無力應變有關。目前雖然爆發類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還不大,但仍須密切注意。

台灣雖然外匯存底頗為充足,匯率走勢不致失控;但如果各經濟體匯率持續競相貶值,影響的廣度和深度都不容小覷,仍應謹慎為上。